目前分類:閱讀健康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智學,是我為了陪著孩子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所開啟的新領域。其實,隨著中醫治療讓孩子漸入佳境,我已經不太因孩子偶爾起伏的病況而焦慮,只是偶爾看到其他的新病友還是會很心疼,這個世紀流行病實在是家長們的痛...

許醫師在異膚圈還算挺有名氣的,一直到為了探究朋友寶寶的狀況翻閱,才了解許醫師揭露的時代背景,才是我們家小孩至今依然會病況反覆的根本原因...

 

這邊整理有關異位性皮膚炎成因來討論,更推薦所有迷惘家長讀一讀此書,如果您已經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治療,為什麼孩子還是很難管教行為、很難掌握病況?

這本書描述了不少造就異位性皮膚炎大流行的時代背景,希望您有機會從這本書裡找到更好的解答~

 

 


異位性皮膚炎,英文 Atopos 『異位性』的意思就是『身體的某種正常反應,發生在錯誤的部位』

以實際症狀來說:腸胃道的消化反應(以腸胃的溫熱來促使食物完整消化)發生在皮膚上,造成皮膚又紅又熱,或者:肝臟的排毒功能弱化,改透過皮膚代謝,造成皮膚發疹發癢。

許醫師認為,要真正療癒痼疾,就要先了解疾病的本質。

 

異位性皮膚炎的本質,就是寒冷、硬化

許多表面的症狀常常會誤導醫師的判斷,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患部看似發紅,皮膚卻是冷的、常常會出現白色的皮屑;患部看似熱症,其實發炎只是表症,並不是根本原因。事實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視其嚴重程度,都未有正常的溫度調節能力。

-脂肪在人體扮演關鍵角色

 皮下脂肪負責為人體保持體溫、產生溫暖,體脂肪則負責在神經系統發展意識、在腎上腺皮脂中製造膽固醇。(P31)器官缺乏脂肪會硬化變脆、缺乏彈性,容易發生病變,而如果是皮膚的脂肪不足,就會失去滋潤和保護,容易搔癢和感染。

 孩子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嬰幼兒時期攝取優質脂肪不足(過早以配方奶取代母奶,或者母親優質脂肪存量不足吧?),另一則是先天消化功能虛弱,不能轉化供應身體所需的脂肪量。

-新陳代謝失常在人體產生之結果

 寶寶剛出生時,消化功能本來就比較弱,加上這個年代不少偏頗的生活習慣(過早給孩子吃動物性蛋白質、給孩子吃太多甜食、一生病就吃強效藥物、給孩子太多精緻食物而活動量卻太少),弱化孩子們新陳代謝消化系統的能力。(P43)

-體溫調節失常在人體產生之結果

 患者白天醒著的時候,因為體內產熱不足而使身體中心溫度偏低,加上皮膚表皮的屏障(因搔癢抓傷)受損,熱度流失更多。晚上睡覺或人體疲勞的時候,身體中心溫度開始經由皮膚將熱向周遭發散出去,此時反而會感覺皮膚表層燥熱難耐;加上身體中心溫度降得太低,體內寒冷不已,讓患者更難入眠,形成睡眠障礙。(P33)

 

在這個神經感覺系統過度刺激的時代,神經感官系統刺激過多對人體有深層的影響...

冷熱調節異常:

 人體的神經集中處都是體溫比較低的部位,神經到過度刺激、溫度還會降低。如果家長過早給孩子智能開發活動,例如大腦開發課程,反而容易產生局部低溫硬化的不適感。此時,孩子本能會想透過搔抓來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讓身體發紅發熱來得到溫暖,藉以平衡神經的負擔。(P48)

 腦部過多的刺激會沿著中樞神經把『冷』的能量傳導至全身,造成周遭神經感覺異常。這時,新陳代謝的『熱』會設法緩解神經感覺系統所帶來的寒冷與僵硬,並把溫熱送到全身。萬一沒有調節好、把熱送得太快太猛,就會引起全身發炎發紅,也就是「身體某種正常反應發生在錯誤的部位」。(P62)

脂肪功能異常:

 過度的神經感官刺激會對身體形成巨大壓力,刺激腎上腺分泌過量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也就是類固醇。

 表皮脂肪細胞(名為神經醯胺)主要的功能是保濕、鎖水,進而提高皮膚對外界刺激的防禦能力。體內濃度過高的可體松會破壞皮膚表面角質細胞之間的脂肪,這也是為什麼人工類固醇會使皮膚越擦越薄的原因。(P74)

 

綜合以上,許醫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否發作有兩個關鍵:心肺節律系統的功能、脂肪代謝的功能(P74)

 

 


後記

異位性皮膚炎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新的轉捩點,讓我們練習為孩子重新選擇。

如果你早早就已經決定好孩子升學目標,想要孩子有滿滿的企圖心、競爭力,總是拿著鞭子驅策孩子奮發向上!或許,孩子在身心靈上都有跟妳截然不同的人生功課...

我鼓勵大家,多多接觸人智學的讀書會、工作坊,聽聽這個社群對孩子教育與教養的嶄新觀念,說不定會對妳有不少啟發的!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膚寶寶通常最讓父母感到棘手的就是,他們究竟要吃什麼比較不會發作、不會癢?我身邊有很多異膚寶寶每天都在同一個難題當中打轉 @@ 偶然的情況下,我知道人智學在霧峰舉辦市集,我本來是要去買蠟燭睡前儀式用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到這本書,然後我就把它帶回家了~

Rudolf Steiner《營養─食物、健康與靈性發展》是一本後人將 Steiner 的演說內容集結起來的一本書。有點難啃,我個人覺得應該要有幾本前導書(了解何謂三元、四身等人智學專有觀念),否則很容易不知所云 XD 話雖如此,我依然真心覺得這真是一本好書!無論是您是不是人智學的修習者,這都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理解食物、理解營養...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要先特別讚許幾個來自導言、推薦序的觀念,

(一)人智學學者專研這些食物、營養的資訊,是期待扮演一個科學家的角色。科學家的工作是去解釋事物運作的方法及其效果,至於人們要如何依據這些知識去生活,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P16)

意思是,特定的飲食方式也會受到個人所處的特定環境之影響,導致同樣的飲食模式有些人吃有效、有些人吃沒有效,因此人智學認為『概括式的處方』是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生命中每一個階段的營養需求,人需要靠著自己的本能去判斷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雖然現代人的本能多數都已經消失了,雖然他們都需要靠主流營養師告訴他們該吃什麼 @@ 但是還是可以嘗試多多學習、重新感受自己的身體、重新與健康連結!

(二)物質本身並不是營養的來源,意思是食物到達餐桌之前的經歷也是物質的一部份。除此之外,烹煮與消化過程摧毀外在物質、並釋放出生命力。這些力量從上方引來活力、更新的力量,那是超越物質界的。這些充滿了靈性的力量使我們身體強健、充滿活力,能夠清晰地思考和工作。

最好的營養是採用生機互動農法或是有機種植的當季新鮮食材,由深愛著自己工作的農夫所產出,煮食者帶著愛的心意準備多樣化豐富的餐食,包含穀物、蔬菜、脂肪、蛋白質等,用餐的過程中心懷感恩、平靜祥和。(P12)

 


這本書有幾個主軸,在此以我個人的消化理解方式詮釋幾個重點,希望能提供有需要的人。

一、靈性科學的營養觀

人智學的觀點之下,人類由四個元素組成:(P22~P23)

a. 物質身

自然界的化學物質組成,循物理法則而負責保有營養、繁殖、維持生命等功能。

固態物質是打造物質身的基礎。

b. 以太身

所有與營養、繁殖相關的器官與腺體等都是以太身的外在顯現;包括分泌澱粉酶的唾腺、分泌胃酸的胃、分泌胰蛋白酶的胰腺、分泌膽汁的肝。

透過上述四種消化液,蛋白質在腹部被轉化為液體狀態,也就是以太身。

c. 星辰身

歡愉、痛苦、慾望、追求和熱情的承載者;物質身的神經系統是作為星辰身的外顯。

身體中段、胸腔的部分與內在反應連結到意識覺察有關;靈性上來說,就是星辰身。在胸腔,有某種以氣態原則發揮著功能的事進行著;我們吸進空氣,轉化著空氣。(P75)

d. 自我意識

承載著自我覺察,使人類成為創造的高峰;人類血液循環的特質與活動則是自我的外在生理顯現。

自我的主要居所是在頭部,因為自我與溫熱的特質相關。所有與自我相關的事物,人類都會讓溫暖和熱在那兒運動。自我也與血液相關聯,因此血液會產生熱。(P79)

我嘗試簡單地用一張圖來呈現書中的四身概念 ^^ 

四身於地球太陽宇宙之間.png

 

二、宇宙觀點下的生命本質、食物

基本上,地球上有植物、動物、人類三種主要的生命存在,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法攝取外在物質(陽光、水、礦物質、有機物)、轉化成可用之營養元素。

人智學在看待生命展現的方式真的跟我們很不一樣,例如,

>> 凝視、冥想植物,我們可以看到植物從種子開始其生命、向下紮根、再爭取向上成長。(P43~P48)

>> 動物跟人類最大的差異在於其脊椎與地面平行,這讓動物們的消化過程與人類截然不同。(P49~P50)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有關生命攝取物質之後,那個從外在物質轉化為營養元素的闡述。

(一)光(P25)

內在之光的出現是有機體內一連串處理過程的結果,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澱粉、葡萄糖都參與在這過程中,這些物質也被運用在產生溫暖和內在的運動。

外在之光與內在之光.png

人智學的概念真的很有趣,讓人深受啟發:

『正確解決營養問題的基礎在於內在有正確的彈性與靈活度。...人類所有的內在過程必須以和植物相反的方向去運作。人類必須從植物的過程停止之處開始接續展開人類的活動。

當一個人吃素時,這件事對他的有機體產生巨大的要求。植物性的飲食沒有包含很多脂肪,能製造脂肪的人類有機體便被要求從不包含脂肪的物質當中去製造脂肪。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吃素,他必須在自己之中進行一個活動,以內在的努力讓脂肪生產出來。當他吃現成的動物性脂肪時就不需要做這項工作。

物質主義者或許會說,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可以儲存很多脂肪這件事是有利的。然而從靈性的觀點來看,進行這樣的內在活動代表著真正的內在生命得以開展。當一個人必須動用這樣的力量讓他自己可以產生脂肪的時候,透過他自身的內在彈性與靈活度,自我與星辰身便主宰了物質身和以太身。

當一個人吃脂肪的時候,結果是他不就不用為自己製造脂肪。然而他若利用這個機會展開自身的內在活動去創造自己的脂肪,他讓自己的身體自由了,於是變成自己身體的主人。

否則的話作為一個靈性存有,他仍然只是一個旁觀者。當他只是一個被動的旁觀者時,在他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變成他沉重的負荷,而阻礙了他讓自己的星辰身展現完全的生命。因此,若星辰身沒有機會創造出自己的脂肪,它內在的彈性和靈活度就會變成一個內在的阻礙。』(P27)

※一個自己不夠強大到把所有事情交託給自己的星辰身的人,就可能會需要肉類飲食的支持。(P29)

(二)礦物質(P38~P42)

所有在人體之內的礦物質(例如:)都必須被轉化、直到變成充滿活性的warmth ether的狀態,才能再一次形變成為人類有機體力充滿生命型態的一部分。如果外在的礦物質無法徹底轉化為人體可用的warmth ether,就會儲存在身體組織裡變成沉重的地球物質。

轉化仰賴有機體體內的力量,不同年齡人類有不同的力量;舉例來說,新生兒、虛弱的人力量不足,因此類是最適合的飲食類型。乳汁、乳製品是連結人類身體與地球的元素(P59~P60)。

(三)植物

傳統自然療法與民間醫學已知,整株植物都是對人體健康有益處的:(P6)

a. 植物的根部的營養特別與神經系統、感覺器官有關;
Steiner認為根部應當加熱烹煮食用;人們可以多吃紅蘿蔔(提高腦部專注力、處理腸道寄生蟲問題,P126~127)、甜菜根(消除飢餓、讓頭部活動起來,P152)、白蘿蔔(P43),但是不建議吃太多馬鈴薯(P79、P128、P151、P164,馬鈴薯儼然成為物質主義的象徵... XD)。

b. 植物的葉子作用在人體的韻律循環系統,例如呼吸和心血管系統;
因為這些綠色的葉子能供應植物的脂肪,對心、肺特別好;除此之外,葉子可以放在沙拉裡生食(P134)。

c. 水果則能刺激消化,也就是影響新陳代謝系統;
因為植物的蛋白質儲存在花、果實裡,因此能提供營養給腹部(P135)。

Steiner認為,水果通常在整個夏季已經在枝頭上被太陽煮熟了,可以直接食用;
除非是身體極度虛弱、患有腸道疾病、消化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燉煮後再食用(P136)。

d. 種子類的食物,例如米和其他穀類,則同時作用在這三個系統裡。

當我們吃穀物時,心臟與肺會變得特別健壯。......這樣的人會發展出健康的胸腔系統並擁有細緻平衡的健康狀態。這樣的人或許比較不會那麼熱切地想要思考,而是比較享受呼吸;但當他能好好呼吸時,他能完成很多事情。(P95)

扁豆、碗豆、紅豆、綠豆、黑麥、小麥、玉米等,這一類碳水化合物是來自果實的部分,屬於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碳水,因此在腹部經過消化之後,就能把力量傳送到頭部與全身。(P162~164)

 

e. 這邊特別整理兩段有關的部分,Steiner的見解:

『當整個物質的有機體變的更流動自由時,心魂便能學習去區分身體裡的不同經驗。......在澱粉或糖之中,這一類的感受特別清楚。......當心魂發展起來之後,糖的攝取和身體裡的糖帶給心魂的經驗好像得到了內在的穩定、內在的支持,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糖作為天然的自我個性(ego-character)擴散在身體裡。......吃糖創造出某種純真無染的自我個性,可以平衡在道德與靈性領域所需要的無我無私。......』(P63~P65)

『或許你自己認為幫孩子準備的是很好的食物,但是當孩子坐上餐桌依然會忍不住想抓一把糖吃!這是出自於孩子身體的本能。因為只有肝出問題的孩子才會想要偷吃糖,而那個問題實際上會被糖治癒。』(P97)

 

三、人智學的消化與營養

沒有任何生命可以吸收、同化蛋白質和脂肪(P63),因為這些營養元素都是需要經過生命自己的內在力量去分解為最小元素,再依個別生命所需重新組合為新物質。

當人類將食物吃進體內,經由咀嚼、轉化等消化工作而將蛋白質、澱粉、脂肪等營養物質分解出來。

(一)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實體存在之初。(P162)過去科學家曾宣稱人類要維持健康應該每天攝取120公克的蛋白質,直到後來又改為20~50公克。蛋白質攝取過多對孩子來說其實很傷 @@ 傷害並不會立刻顯現,它會在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出來,例如在四十年之後出現動脈硬化的情況。 (P70~P73)

蛋白質會分解出碳、氮、氧、氫、硫,但是身體只保留並運用碳。......我們必須攝取健康的植物性蛋白質......從水果中得到的植物性蛋白質對我們尤其有價值!(P90~92)

蛋白質在腹部被轉化為液體狀態,作為以太身的基礎。如果蛋白質沒有被轉化完全就會腐敗;換句話說,以太身對抗蛋白質腐敗。(P72)(銅)

蛋白質的液化過程,胰臟分泌出來的液體(胰蛋白酶)會在食物轉化為食糜的過程產生酒精,並滲透在蛋白質裡,防止蛋白質腐敗。(P109-P110)

(二)澱粉

澱粉與糖活躍在腹部,在人體有機體中發酵;然而,自我力量可以抑制澱粉與糖在頭部發酵。(P77~P82)

澱粉(碳水化合物)會轉變成糖。(P108)糖再透過水作為介質,把糖散布到全身每個地方。(P112)

其他章節中,Steiner則提到碳水化合物在肺部、喉嚨、上顎工作。(P140)碳水化合物的效果在於它為人類創造出型態。(P160)

(三)脂肪

脂肪在胸腔部分作用。脂肪如果沒有在胸腔被處理就會餿掉;換句話說,星辰身對抗脂肪餿掉。(P73~P76)(砷)

脂肪在體內被轉化為甘油、脂肪酸。(P108、P111)

動物與人類都必須在腸道、血液裡形成自己的脂肪,再用牠/他進食的脂肪所產生的力量來自行製造脂肪。(P132)

其他章節中,Steiner則提到脂肪在心、血管、動脈、靜脈工作。(P140)脂肪的效果在於它填充、塞滿人類的形。(P160)

(四)礦物質

人類需要礦物質進入頭部,舉例來說,鹽能促進思考、磷則在意志力上協助安定心神。(P115~P118)

這邊特別說明,Steiner一再強調,所有營養物質都是適量就好!過量的蛋白質、過量的澱粉、過量的脂肪、過量的礦物質(導致偏頭痛)、過量的水都是對人體有害的。

 


後記

誠如我開頭說的,這本書讀起來可能需要人智學的理論作為基礎概念。由於我沒上過什麼人智學的課程,所以書裡也有一些內容跨不過去(像第163頁提到『觀察人類的結構,物質身一開始發源自蛋白質。......以太身的主要領域是在脂肪。星辰身的主要領域是在碳水化合物,......』,嗯嗯?好像跟其他章節銜接不太起來 @@

不過還是想把這篇文章整理給異膚家長們,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理解食物、理解營養。

 

最後,有關蛋白質的部分我特別煩惱,經朋友指點,這邊另外補充《我來了》裡提到蛋白質的建議:
1) 七歲以前不給紅肉,之後可以從羊肉開始給;
2) 兩歲之後可以加入少許鳥禽類、深海魚;
3) 茹素的人可以攝取乳品、軟乾酪、酸乳酪補充蛋白質;
4) 三歲以後一週開始少量吃一、兩次蛋;
5) 七歲以前可以喝牛奶、蜂蜜;
6) 不建議從豆科植物(大豆)製造出來的乳品代替,豆類所含的蛋白質比動物的乳品更像是動物的蛋白質;
7) 建議各種麵包,像含有優質蛋白質的裸麥麵包,稍長可以再加上花生,再晚一點再提供蛋、豆類。

以上~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第一次接觸到生酮的概念,是從異膚社團開始的。因為曾有異膚媽媽說他們家孩子靠生酮痊癒,為了孩子我們家有將近半年時間都在努力降低澱粉量:不吃小麥、不吃米飯、不吃水果。但事實上,我這一次低碳嘗試是失敗的... 不吃米飯之後,原本我為了照顧異膚孩子瘦到比懷孕前還輕,結果嘗試低碳之後我竟然胖了整整十公斤 @@ 讓我超不能接受的!

後來陪著孩子重新挑選醫生、重新調整飲食策略,孩子總算是逐漸痊癒了,只剩下滿腹疑問的我 QQ 到底為什麼我不吃澱粉結果竟然變胖了?於是,我重新加入一個被踢出來的社團,這一次我學到一個新名詞『技術性生酮』、還有各種補給配套與飲食建議,並且看到這本書~

Jason Fung是加拿大的腎科醫師,他結合研究實證的數據推出《肥胖大解密》,這篇針對Dr. Fung《肥胖大解密》的整理,想了解當年我的低碳失敗原因在哪裡...

 


這本是針對肥胖而寫的書,想要知道人的體重是由哪些因素造成、以及對於渴望減重的人到底應該如何進行。由於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獻在後面,就科學可信度來說應該是頗高的。

首先,Dr. Fung一開始就強調傳統的減重方程式(少吃、多動)是錯誤的,並且已經由許多研究一再證實它!傳統減重方程式重視一天之內的消耗卡路里(P65),但是事實上,卡路里消耗應該從更長期的角度來觀察,完整的方程式應該為:

總能量消耗 = 基礎代謝率+食物產熱效應+非運動產熱效應+運動後氧氣過度消耗+運動

其中,人體有95%的能量消耗於基礎代謝中,基礎代謝率受非常多因素影響,包括:基因、性別、年紀、體重、身高、飲食、體溫、環境溫度、器官功能。這也是人們沒辦法單獨從卡路里控制來減重的主要原因,因為身體的基礎代謝會啟動代償機制,人們控制體重計上的數字的意志力是敵不過身體為了求生存而創造出來的生理機制的!簡單來說,肥胖的問題不在於吃太多、動太少,而在於身體設定的基準點(基礎代謝)過高。(P74)

 

那麼我們如何調降基準點呢?這裡第一個發現了瘦素Leptin(P77)。研究發現,瘦素能降低飢餓感、防止脂肪儲存,但是問題是:大部分肥胖的人並不缺乏瘦素,濃度甚至還有些高,可見這些高濃度的瘦素並沒有發揮抑制食慾的功能、以及減輕體重的效果,肥胖的人處於一種瘦素抗阻的狀態。(P78)

Dr. Fung認為,正常狀態下,瘦素是調控體重的主要荷爾蒙,然而在肥胖者身上,卻儼然成為次要荷爾蒙,因為它在因果關係的實驗中是無法證實的。

 

至此,Dr. Fung推論肥胖是由於荷爾蒙失調,導致身體將體重基準點設定得太高(P96),因此身體生理機能傾全力緊抓著體重計上的數字不放 QQ 藉由研究數據,他觀察到胰島素、皮質醇是與體重正相關的荷爾蒙項目。

胰島素是能量代謝的重要調節者,也是促進脂肪儲存的荷爾蒙。調控胰島素穩定的直接原因,包括血糖、腸泌素、胰島素抗阻...

- 葡萄糖是引起血糖上升的主要食物,而上升的血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
- 蛋白質、膳食脂肪透過腸泌素間接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並不是禁食葡萄糖就能減重,這也是早期高蛋白飲食最後失敗的原因...)

另外,高濃度的胰島素還會抑制瘦素(飽足感荷爾蒙)的作用,導致腦部對瘦素產生抗阻性(P96)。

皮質醇是人體的壓力荷爾蒙,由於皮質醇會引起身體血糖上升,因此間接刺激胰島素分泌,造成肥胖產生。皮質醇的來源包括...

- 睡眠不足
- 生活壓力
- 疾病

於是,Dr. Fung最終茅頭就是指向了胰島素這個惡霸!甚至即使是懷孕中的胎兒,也可能被母體血液中的胰島素、皮質醇影響呢 @@ (所以剛出生的小寶寶看似還沒受到環境汙染,其實早已經在母體就浸泡在胰島素與皮質醇當中了...)

 

但是這也是有些讓人困惑的地方,為何東亞米食為主的民族攝取大量的澱粉,肥胖盛行率還是比美國低很多呀?這時,就要提出在胰島素背後推波助瀾的胰島素抗阻

Dr. Fung用抗生素抗藥性、病毒抗藥性、藥物抗藥性的概念來說明胰島素抗阻:長期、持續的高濃度胰島素會導致人體產生胰島素抗阻。什麼樣的飲食會造成長期、持續的高濃度胰島素在體內氾濫呢?就是一天從早到晚三餐、外加下午茶宵夜這種無間斷進食模式,最容易造成胰島素氾濫...

除此之外,許多人喜歡用果糖來取代葡萄糖,因為果糖不會引起血糖上升,但是深入研究卻發現,果糖需要透過肝臟代謝,因此會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則會導致肝臟產生胰島素抗阻!

胰島素、胰島素抗阻兩者惡性循環之下,會讓身體無法代謝胰島素、胰島素又在體內大量囤積,荷爾蒙失調之下,體重當然也就會直線上升囉...

 

既然低脂卡路里限制飲食、高蛋白飲食都被證明失敗,Dr. Fung 建議兩種新的飲食模式可以參考:a.舊石器時代飲食、b.低碳高脂飲食(P206)。

另外,他建議這幾個關鍵因素來對抗體重:

纖維可以減少胰島素的刺激,對於肥胖具有保護作用(P239)。

可以降低胰島素上升(P239)。

斷食可降低胰島素濃度、胰島素抗阻,移除內臟脂肪(P242)。

適量蛋白質、足夠的天然脂肪會產生腸泌素,可以減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P205)。

肥胖大解密.jpg

 

 


後記

基本上,這本書寫得不錯,但是在環境荷爾蒙對肥胖的影響的論述,讓我覺得作者還是帶著一些偏頗的觀點。也就是說,作者心中已經有一個中心概念,因此他對不同主題有不同程度的抨擊力道。

例如他對除草劑與防蚊液DDE沒什麼批評:即使實驗已證明化學物質會令老鼠肥胖,他仍認為缺乏證據判定是否對人類同樣導致肥胖(P155)。相較之下,他卻認為美國內分泌專家、食藥署、糖尿病協會低估糖的潛在毒性(P166)。

另外,有一個小錯誤... 我猜可能是數據謄寫時的筆誤,P198提到腸泌素→胰島素(占50-70%);P206卻說血糖→胰島素(23%),膳食蛋白質及脂質→腸泌素→胰島素(10%),剩餘造成胰島素上升的原因(67%)則未明。

 

最後,我重新檢討我的低碳失敗導致體重上升,個人覺得應當剛好跟Dr Fung看法相反,我從皮質醇來的影響遠超過胰島素吧?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secret life of FAT-脂肪的祕密生命》是被其他異膚媽媽推薦的書,作者Sylvia Tara是一位生物化學博士、畢生致力於減重的兩個孩子的媽 XD 

不過與我預期的不太一樣,我原以為這是一本專門介紹『油脂』的書籍(例如說明各種脂肪酸的差異及其轉換機制),讀過之後覺得書名的翻譯稍有誤導之虞,這本書更像是在介紹『脂肪細胞與肥胖的關係』 XD 尤其是緊卡在人體內永不妥協的那些油脂... @@ 我想可能因為Fat在英文兼有油脂與肥胖之義。不過對於想要釐清油脂與肥胖之間關係的人來說,這本書倒是滿可以參考的。

 

脂肪,基本上可以視為人體的一項器官,屬於內分泌系統。
脂肪分子(脂肪酸)由十四至二十個碳原子互連而成,三個一組形成具有長鏈、柔軟彈性且可與細胞產生反應的三酸甘油脂,方便其緊密儲存於人體的脂肪細胞當中。(P40)

坊間確實有越來越多書籍直指脂肪對人體的助益,我覺得Sylvia Tara整理得很詳盡。根據她的整理,脂肪至少有八大功能

一、負責能量的儲存與熱量的生成(P21)

脂肪滿足我們日常活動所需的精力,也能在我們攝取過多食物的時候發揮效用,管理過多的熱量、並且在必要時提供資源。

人體消化食物時,胰腺會釋放胰島素並向體內的細胞發出訊號,告知養分即將進入,讓細胞做好接收的準備,將其轉換成能量以立刻使用或儲存備用。進食後,人體的葡萄糖含量會攀升,接著肝糖含量上升,一部分的膳食脂肪儲存於皮下的脂肪細胞當中,而後多餘的碳水化合物、糖分、脂肪與蛋白質進入肝臟,經由脂肪生成機制轉換為脂肪分子。

人體全身上下所有組織運作時都需要耗用能量,包括大腦、肌肉、肝臟、心臟、消化系統、腎臟。脂肪酸一旦進入組織的細胞中,碳原子會受化學作用而分解,產生人體可使用的能量。若葡萄糖與肝醣的含量下降,身體會從脂肪中獲取能量。(P41)

 

二、構成細胞的要素(P48)

脂肪與膽固醇構成人體細胞的外層薄膜,這層薄膜負責限制細胞的內容物並為其塑形。它也是一面保護盾,管控養分、荷爾蒙與代謝產物的進出。人體若缺乏脂肪,脂溶性維生素(A、D、E、K)便無法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身體也就無法吸收這些養分。

另一個重要部位:大腦細胞的髓鞘更有八成是脂質。

 

三、傳遞訊息 (P50)

脂肪分子可以轉換為各種脂肪酸,提供人體各種功能所需。除此之外,脂肪份子也可以分泌為各種荷爾蒙,影響我們的內分泌系統正常運作。

(1) 脂肪→前列腺素

亞麻油酸是一種脂肪酸,但它的功能不在儲存熱量,而是向可抑制發炎反應的分子釋出信號。若缺乏亞麻油酸,身體便會出現紅腫和發炎的症狀,包括脫皮、起屑、發炎、腫塊等。

亞麻油酸會引起一定程度的類二十烷酸eicosanoid,這種動物體內的脂肪分子衍生自細胞薄膜中的脂質,不過它們不負責提供能量,而是擔任短程的訊息傳遞者,影響鄰近的器官與脂肪。這類脂肪酸若出了問題,不僅會造成發炎反應,也可能引起關節炎及癌症等疾病。類二十烷酸當中獲得最多關注的就屬前列腺素了,它與人體對於疼痛的反應有關,也在懷孕和分娩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2) 脂肪→瘦素

瘦素是一種小型蛋白質,由脂肪細胞的數量決定了瘦素分泌多寡。

瘦素經由脂肪細胞分泌進入血液,附著在調節食慾的大腦下視丘。大腦會先確定人體吸收足夠的脂肪,再發出停止進食的訊號。

瘦素,對人體的影響實在是從頭到腳 @@ 我這邊初略整理一下Sylvia Tara提到的功能,就包括...

瘦素.jpg

看起來,瘦素真的非常重要;瘦素要充足的要素有兩個:一、足夠的脂肪,二、充足的睡眠!

(3) 脂肪→雌激素(P89)

脂肪是雌激素的來源,身體的皮下脂肪可利用芳香環酵素aromatase將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

(4) 脂肪→脂聯素 (P117)

脂聯素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反應的敏感度,誘導血液中的葡萄糖與脂肪分子轉變為皮下脂肪。

脂聯素可以清除血液中的有毒脂質-神經醯胺ceramide(此為長期高脂肪飲食所引發的物質)。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神經醯胺含量比正常人高,會導致胰島素抗阻、發炎、細胞死亡。

脂聯素不足會造成第二型糖尿病與肥胖相關的心臟病。換句話說,胰島素、脂肪細胞、脂聯素均有助於淨化血液。

(5) 脂肪細胞→(瘦素→)荷爾蒙(P133)

脂肪之所以能干預荷爾蒙及神經系統的運作,是有賴其分泌的瘦素。瘦素先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最後再到大腦與內分泌腺。它能刺激主要甲狀腺、正腎上腺、腎上腺素等荷爾蒙分泌,進而促進新陳代謝。

當人體的脂肪流失,瘦素含量變下降,荷爾蒙隨之減少,代謝率也會降低。除此之外,人體缺乏瘦素,骨骼肌肉在減少能量消耗上就會變得更有效率,意思就是用極少的能量就可以撐更多的工作... @@

 

四、啟動青春期,促使生殖器官運作(P89)

研究指出,女性體內儲存的脂肪如果不夠,則月經難以啟動與維持。

其一,女性身體的皮下脂肪可利用芳香環酵素aromatase將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倘若身材過瘦,分泌的雌激素結構就會比較弱,導致子宮無法像荷爾蒙正常時孕育胚胎;另外,這樣的女性在哺乳期也會遇到乳汁不足的問題。

其二,如果沒有足夠的脂肪細胞來製造足夠的瘦素以啟動青春期,就會導致發育遲緩。青春期少女體內的瘦素會激增,並可能影響啟動青春期的促性腺素釋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之活性。

對成長中的男性而言,如果沒有適當飲食、體重持續下降,一開始會出現性慾低弱的狀況,前列腺液也會減少,到最後精子的活動力與壽命都會下降。假如體重急遽降低,例如比正常值低百分之二十五,精蟲量也會跟著減少。

臨床發現,施打瘦素,除了能讓患者因強烈飢餓感消失導致飲食行為改變之外,瘦素也大幅提升他們的心智年齡。治療前舉止幼稚、較為順從,施打瘦素兩週,行為已越趨成熟、也比較有主見。由此可見,脂肪將透過瘦素開啟人類生理與心理發育的開關。

最後,體脂肪過少會阻礙發育,但過多也會造成問題。

 

五、強化骨骼(P93)

幹細胞為人體的多功能細胞,可視身體需求發展成各種細胞。最終它會形成脂肪細胞,而這種細胞可轉變為骨骼細胞。脂肪細胞與骨骼細胞彼此關係特殊,且可在必要時互相轉換。

體重較重的人似乎能將幹細胞轉變成新的骨骼細胞以強化骨骼,因此通常擁有較強壯的骨骼。相較之下,厭食狀態的人可能會因為身體為了補充脂肪而忽略骨骼,指示骨隨內的幹細胞轉換為脂肪細胞而非新的骨骼細胞。這樣一來,骨骼內便充滿脂肪,變得比正常情況下還要脆弱。

另外,雌激素分泌不足,會對幹細胞轉換為骨骼或脂肪細胞的過程造成負面影響。

脂肪與骨骼互相影響;不只脂肪會藉由雌激素與體重因素影響骨骼,骨骼也會分泌骨鈣素osteocalcin的荷爾蒙回應;這種荷爾蒙透過一連串訊號促使胰臟釋放更多胰島素,以便增加脂肪。

 

六、擴張大腦的重量與體積(P95)

脂肪可藉由瘦素擴大人類大腦的尺寸與功能。

極度飢餓會引起脂肪和瘦素大幅下降,進而危害腦部發展,導致腦部組織萎縮。但是,肥胖也會導致大腦萎縮,尤其是高內臟脂肪所致的肥胖症。

因此,適量的脂肪生長在適當的部位,才有助於維持人類大腦運作。

 

七、增強免疫系統(P97)

脂肪保護我們免於生病受傷。免疫系統可將白血球、凝血劑、修復蛋白傳送至傷口或感染部位,為我們抵禦疾病與傷害。

為了啟動這項機制,人體會巧妙地在受損部位形成血管,確保能順利傳送修復媒介。這個過程就是血管新生angiogenesis,而且這個過程與脂肪密切相關。因為瘦素會在血管生成的初期,讓內皮細胞均勻分布於類似血管的管狀物內,此意味著瘦素在人體自我療癒過程扮演關鍵角色。

人體許多免疫細胞都可以接收瘦素,意即它們的表面都有能與荷爾蒙連結的部位。連結之後,瘦素會影響免疫細胞的信號傳遞功能及後續行為。

因此體脂肪極低的人通常免疫力也比較差。

 

八、延長壽命-肥胖悖論(P101)

體重略為超標或適度維持似乎會比體型纖瘦來得健康。

研究數據一、身體質量指數較高、脂肪也較多的心臟病患者,發病後的存活時間似乎比較久。
研究數據二、體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比其他過重或肥胖的患者高了兩倍。

 


脂肪真的很重要,但不是所有脂肪都很重要。要看是什麼脂肪、長在哪個部位!

本書提到脂肪的兩種分類:

脂肪分類一 by 功能(P44)
米色脂肪:儲存能量。
棕色脂肪:燃燒能量、製造熱能;分布於頸部、背部、心臟,因具有高密度的粒線體而呈現咖啡色。

其影響因素包括:

年紀:嬰兒體內的棕色脂肪較成人多。
運動:人體運動時,肌肉會分泌鳶尾素irisin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向米色脂肪發出訊息,最終將它轉成棕色脂肪。
冷天:暴露在冷空氣中可促進成人體內棕色或米色脂肪的活性。

 

脂肪分類二 by 分布位置(P114)
皮下脂肪:分布於皮下。
內臟脂肪:分布於內臟。代謝能力較高(更能分泌荷爾蒙與細胞激素)。

如果攝取太多脂肪與熱量,最好透過運動來燃燒熱量、消耗脂肪,否則身體會將脂肪儲存於脂肪組織內。
一旦無法適度儲存,脂肪就會流向肝臟與其他組織,產生不良影響。

並不是每個BMI超過三十五的人都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脂聯素可以讓人體盡可能將脂肪儲存為健康的皮下脂肪。

人體可藉由運動來增加體內的脂聯素含量,而劇烈運度也有助於減少內臟脂肪。
例如每週慢跑三十公里、或至少三天從事高強度體能訓練。

 


後記

因為這篇主要是整理脂肪對人體重要性的相關資訊~

如果是考慮減重的人,書中也詳盡介紹了過量的負面脂肪分子所導致的肥胖,及其解決辦法 XD。其實不外乎是:事先了解、節食計畫、飲食紀錄;還有:擇食、運動、意志力!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參考一下囉 : D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山體能訓練全書》作者能勢博教授,是日本運動醫學講座教授。因為紫林部落格數篇提到他的著作,特別找來翻閱。

本書主要是提供給欲進行登山體能訓練的人參閱,能勢博教授為了從生理學角度去分析登山活動,整理了人體能量供應系統的運作方式,讓我特別感興趣。這篇僅摘錄其中觀念來探討,醣類、脂肪於人體中所扮演的部分角色。

 


體力的來源 (P34)

骨骼肌內的三磷酸腺苷(ATP)是作為肌肉收縮時的能量來使用,但是體內的儲存量卻不多,因此當人體開始運動後,體內所蓄積的肝醣與脂肪也會開始轉換成ATP。

運動開始後,體內會藉由代謝路徑的化學反應來製造ATP;代謝路徑有三種,根據運動時間的長短參與的路徑會有所不同:

一、磷酸肌酸系統
-運動開始的第0秒至第15秒
-原料來源:肌肉內的ATP、磷酸肌酸系統的ATP
-運動開始後的5-6秒內,人體會直接以肌肉內儲存的ATP作為原料,再之後的5-10秒,則改以磷酸肌酸系統提供的ATP提供能量。

二、醣酵解系統
-運動第15秒之後的一分鐘內
-原料來源:肌肉內儲存的肝醣
-磷酸肌酸系統儲存的ATP使用完畢後,立刻接替它補充能量的代謝系統是醣酵解系統;在醣酵解系統內,肌肉內所儲存的肝醣所含的葡萄糖成分,會在不消耗氧氣的狀態下代謝為乳酸。
-醣酵解系統的特徵就是產生ATP的速度是後續有氧代謝系統的2.5倍,供應肌肉快速收縮時所需的能量,因此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此系統可作為能量供應來源。
-此系統製造ATP的效率極低,而且所生成的乳酸會造成疲勞,一旦肌細胞內蓄積乳酸後,會妨礙肌肉的收縮。所以在使用最大肌力的運動中,醣酵解系統所供應的能量維持30-40秒就達到極限。
-運動完後體內所累積的乳酸,會藉由有氧代謝系統使用氧氣將其代謝掉。

三、有氧代謝系統
-運動一分鐘以後
-原料來源:醣類、脂肪、蛋白質,若是在相對短時間的運動當中,則會用到醣類和脂肪
-此路徑會將肝醣和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只要這些能量來源沒有枯竭,且持續有氧供應的話,有氧代謝系統就可以無限制地持續進行下去。
-此路徑製造ATP的速度和醣酵解系統相比低了40%,並不適合登山途中遇到危險地區必須快速禿過這一類需要高肌力進行肌肉收縮的活動。
-由於需要氧氣,若想要完整利用肌肉內的此種功能,運動員本身也要有很好的心肺功能。

 
※恢復肝醣的重要性 (P65)

人在進行『有點吃力』的運動強度時,所使用的能量來源有60%勢必需要倚靠肝醣的,再加上如果發生緊急狀況的話,所進行的運動更是會超過『有點吃力』的強度。這個時候即使能夠燃燒脂肪,也還是需要些許的肝醣,因此登山過程必須要盡量節省肝醣的消耗,並且能補充多少就補充多少。

 

※登山時的菜單 (P69)

飲食中若有加入脂肪類的食材,可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
另外,蛋白質、脂肪的特殊動力作用 Specific Dynamic Action 會讓身體使用能量來進行消化吸收,因此能讓身體更為溫暖起來。
不過,身體在疲勞或是登上3200公尺以上高山時,會比較受不了油膩的食物,這一點需多加注意。

 

※運動飲料的效果 (P71)

以飲用純水與飲用運動飲料(糖分6%、食鹽0.12%)者的對照實驗,運動飲料組在結束前一小時的每分鐘心跳數比純水組慢了10下/分鐘。體溫每上升0.1度,心跳每分鐘就會多跳5下左右;因此推測:運動飲料可以讓人體持續恢復血液量、維持體溫調節功能。

// 直立姿勢時,表示全身血液有70%位於心臟以下的位置,一旦體溫上升、血管擴張時,在重力的影響下血液會積存在擴張的皮膚血管內。......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回流心臟的血液量減少,並進而讓心臟送出的血液量也減少,於是皮膚內的血液量也因此減少,導致供給汗腺的水分與電解質量變少,排汗量降低,最後讓調節體溫的能力變差。......更進一步地,若血流量因排汗而減少的話,回流心臟的血液量就會越來越少,體溫調節能力變得越來越差,導致體溫上升、心跳數加快,疲勞感也因此增加。

// 純水會讓體液的滲透壓(鹽分濃度)下降,接著多餘的水分進入腎臟形成尿液排到體外,導致補充水份仍無法解除脫水狀態、無法恢復血液量、也無法恢復體溫調節能力。飲料中含有鹽份的話,身體的滲透壓不會降低,所攝取的水份會留在體內,讓血液量得到恢復、同時維持體溫節能力。......喝進體內的飲料之所以能從腸道吸收,是因為腸道內的飲料與體液間的濃度差所造成的。所以開水最快從腸道吸收,卻會形成尿液排泄出去。食鹽雖然有助於恢復血液量的恢復,但含有鹽份的飲料在腸道內吸收的速度則較慢。

// 與身體相同濃度的0.9%食鹽水會讓肚子脹痛難受、噁心頭痛數小時,這是因為食鹽裡的鈉離子會先經由腸道細胞上的載體蛋白從腸道吸收到體內,藉此產生腸道細胞內的滲透壓梯度後,在藉由滲透壓梯度吸收水份,所以吸收的速度非常緩慢。不過這個時候,若是在飲料中已事先加入1%的葡萄糖,則會讓載體蛋白明顯地活化,加速鈉離子的吸收,使得吸收引飲料的速度變得與吸收開水一樣快,也就不會造成腹脹消化不良的情況。  

 

 


後記

異膚群組裡曾流行一陣子以生酮改善異膚症狀的方式,但是老實說至今為止我仍無法確定究竟哪一種方式才是正確的...

這邊仍會陸續整理相關資訊,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朋友 : )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為異位性皮膚炎孩子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總感覺每個人的際遇很不一樣。有些人看醫生、擦個藥就可以恢復正常,有些人改變飲食、曬太陽與運動就可以調整順利,但是我總是會遇到特別辛苦的家長,看錯醫生、改錯飲食,弄錯方向讓孩子們陷入沒有任何人可以清楚確定到底這個方向是否正確的尷尬位置。雖然我選擇了中醫搭配食療的方式,但是我總是告誡願意聽勸的媽媽們,醫生不是拯救孩子的貴人(妳才是關鍵)、食療更具極個人化的差異(每個人絕對不一樣),過度押寶總會令媽媽與孩子們困在一層又一層交錯複雜的難題之中。

看錯醫生吃錯食物的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是我還是認為我們是幸運的,一路上與很多媽媽共同走錯路 XD 為自己開啟更多扇窗,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有多渺小,順勢在這個即將大變動的時代下持續潛心學習、拓展自己的無限潛能!


回來說說現階段的醫療健康問題。生病了,我們通常求助於醫生,希望利用醫生的醫學知識與藥物的治療能力來為我們解決當前的問題;醫學知識自於整個醫學界對特定疾病(病因、症狀、演變)的掌握,治療能力則來自於對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反應的了解。

目前我們的醫學界以西醫為主流,我認為醫學界、科學界有兩個基礎,是它最堅固的基礎、也是它最需突破的難題。一、Seeing is believing,看不到的東西不解讀,也視為不存在;我以前覺得眼見為憑是科學的最大要點,現在卻覺得眼見為憑只是在替自己畫地自限,沒辦法以更開放的心胸去領悟更多真理。二、Deductive approach,設一個理論藉此基礎往下推演與觀察、解讀事物;但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世界,全世界將只呈現你所想看的,而不是你所應該看的。


為了讓自己跳脫既有的框架,徹底了解到底為什麼人會生病,我們家確實吃足了苦頭。讓我萬分感恩的是,冥冥之中卻又一直有各種指引,讓我認清自己過往見識的狹隘。

如果您不相信這世界上有仁慈 Compassion,此篇看到此處即可 XD 我也會輕輕祝福您~ : ) 但是如果您相信人們不應該在這世間承受苦難,人們應該有能力用健康的身體去追求更遠大的理想與目標,我會推薦《醫療靈媒》這本書。


這不是一本醫生寫的書,作者Anthony William本身沒有任何醫學背景、受過任何醫療訓練,但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而Anthony到現在還非常活躍地在提供他所知的健康資訊。

Compassion 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醫學界、科學界還需要繼續探索的事物太多太多,而 Compassion 祂不捨這麼多人還繼續備受煎熬。如果您利用既有的方法還是沒辦法讓自己徹底恢復健康,我覺得 Anthony 的治療方式值得您試試看!


依 Anthony 的說明,難解疾病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難解疾病沒有規則可以提供醫學界掌握。由於難解疾病的疾病起因並不明顯、誘發因素沒有唯一規律,但醫學界為了維繫其『健康權威』的形象,不願承認其不知道難解疾病的答案,否認自己無法提供解答的心態會導致:1.醫療機構會遇到不知名疾病、原發性疾病、罕見疾病,2. 醫療機構會施以無效治療,甚至3.醫療機構有可能會誤診。

我個人的想法是,醫學界花許多時間在試圖解決疾病的症狀,但是對於疾病本身、尤其是疾病的生成背景,卻鮮少給予等份量的關注。


因為 Anthony 認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如果能知道疾病的生成原因(是什麼、不是什麼),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因此《醫療靈媒》努力揭露了許多醫學界仍無法解決的難解疾病。

舉例來說,Anthony 指出『並沒有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身體不會自我攻擊!』真正的原因是醫學界尚未發現的病毒,或許許多衍伸的疾病與症狀所導致。另一方面,『念珠菌並不會造成顯著的傷害,它卻被咎為許多慢性病的病源!』事實上,念珠菌所導致的病例非常罕見,要治療念珠菌感染則需要直接處理真正引起症狀的疾病。

這本書提供的資訊真的非常寶貴,衷心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兒的家長可能經常聽到人家分享《太極米漿粥》,我想看紫林老師的書很久了,在台中市圖書館跨館預約候補排了將近一年,足以見得此書之熱門程度。即使網路上的討論毀譽參半,甚至傳統中醫師似乎也不是非常認同紫林中醫的概念 @@ 但是讀完書之後我發現,自學中醫的人還是比較有辦法專研出更別開生面的醫理 XD

醫師培訓多數都是經由傳統醫學的課程、代代相傳的知識拉拔出來,再透過臨床的經驗強化一個醫生的醫術能力。但是,這個培育模式往往容易讓傳統中醫師們預設立場、相當依賴古人的智識,卻忽略了古籍經書的知識也可能需要更新、代代傳承的過程也可能有所缺漏。相較之下,沒有傳統包袱的人、不盡信聖賢書的人、老是愛問為什麼的人來學習中醫,往往能以不同的觀點重新詮釋一次醫理原則。吳清忠、王唯工即是如此。

 

※從《太極米漿粥》我發現紫林中醫與傳統中醫最大的不同有二:

一、擅用食材(藥材)在陰陽五行原則下的物性,去理解不同材料的特質與用法。

紫林舉了分形連續體渾沌波動論 Chaotic wave theory of fractal continuum 來說明相似形體的事物之間有『自相性』,跨物種之間確實能用高度概括性的概念來處理相關問題,以形補形是有理可循的。
也因在不經提煉、萃取的前提下,此,根據植物(藥材)所屬科目、外觀、生長型態、取用部位、炮製等資訊,可以推演其對人體能產生的效用。
值得一提的是,紫林認為食材藥物在人體裡的效力主要是透過『波動』方式傳達到歸經,而非只透過營養成分在血液中的濃度、或者藥物分子結構及代謝動力等。

二、整合中醫知識,能用最簡單、可觀察的道理去重新解讀它。

紫林一再提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種萬法歸一的概念是哲理上的一種體現,它也足以說明為何紫林能勇於取經《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而不被版本之爭所亂。

基本上,紫林的中醫思維概念主要來自《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貫通太極米漿粥的核心理念,就是要養『胃氣』,健脾補胃至少可以從六個角度來解讀其重要性:

一、五運六氣 → 體質、免疫系統 (P90)

五運六氣是古人觀察一年之中、天地萬物的整體趨勢所歸納出來的特徵或走勢,從五運六氣元則可知:陽明是身體將能量轉回為養分收藏之際,由陽入陰的交界關鍵點,因此《傷寒雜病論》也提到陽明這個層次對應到身體的胃,身體正是經由胃至脾,通過陽明由陽入陰之後,依序補養三陰層次的內臟。

三陽三陰得以溫養之後,免疫系統就能提升。

二、致中和 (P96)

胃,內臟結構上位居人體正中央,負責a.容納吃進來的食物、b.進行消化作用、c.協助水穀化氣生血,因此身體所有臟器的功能都是以胃氣為本;胃的強健與否,會直接關係到各種代謝機能的順暢與效果,包括把養分向外輸送、把廢棄物回收後排出體外。(P69)

許多《傷寒雜病論》裡的方劑側重建中、理中的精神,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氣的根本,因此恢復脾胃功能才能有『致中和』的包容力道。

有別於藥材都是『以偏治偏』的糾偏方式來治療疾病,我們也可以使用偏性不太過的食材(精白米)來致中和。

1.胃居於身體陰陽之間的『中』,也是軀幹上下之間的『中』。
2.胃氣可以調控全身重要機能,又可以引導養分進入內臟收藏。
3.有足量的津液才能保全胃氣,胃中的津液主要來自水穀飲食。
4.胃氣能升能降,又以緩降為順;強烈的沉降、升散都不適宜。

當胃裡盛裝著溫暖、富含津液的食物之後,就有利於其調節其他五腑(膽、小腸、大腸、膀胱、三郊)進行養分的供給,以及廢棄物的排出。

三、溫通腠理 → 手腳溫暖 → 睡眠與內分泌問題 (P99)(P171)

『腠』是三焦可以貫通身體最精純能量的部位,並且可以接受從血液所帶來的營養;『理』是皮膚、腑臟上頭可以發現到的紋路理絡。因此,湊理是身體在功能與養分代謝循環上,達到一種極致狀態下所能貫通、交融的部位,而且有紋理的,類似通路型態的結構,從最外層的皮膚一直到裡層的內臟組織上都看得到。腠理包含能量、津液、血液三個層次的循環代謝的主體,也包含了全身上下廣義的肌肉層次的組織。

紫林以桂枝湯為例,桂枝湯可以達到兩種效果:解肌、發汗。
1.桂枝湯具有放鬆肌肉,甚至解開肌肉之間沾黏的效果;意思是肌肉的適度放鬆,可以連帶提升筋膜的功能。
2.桂枝湯可以調和人的衛氣與榮氣,可以使腠理溫暖通暢、進而自然透發出微汗。

綜言之,即使有人認為身體發炎時應該避免使用生薑、桂枝之類的溫熱性質藥材,事實上,生薑、桂枝卻能令胃氣舒展開來,並且在配伍足量可以提供津液的藥材之下,反而可以『溫通腠理』,藉此對發炎部位產生很好的治療效果。

不過其實這個部份我對『脾主肉(*)』、『以肌肉調節腠理(*)』這個論點仍存疑惑,但這不影響胃氣對人體生理作用重要性之影響,所以我把這個疑惑留待日後再行探討。

四、健脾補腦 (P119)

脾主思。紫林認為『思考』是對無形的事理做分解,『消化』則是對有形的食物做分解,兩者的作用力道是類同的,所以都是在脾系統負責。

大腦在重度思考、做出情緒反應、接受感官刺激活動的時候,會耗去大量養分、並產生許多廢熱;於此同時,如果能透過米麵主食來補充脾胃的津液,潤滑內臟在津液耗竭之後產生的枯燥,吸收內臟過度運作所造成的廢熱,平復過度刺激、興奮的大腦運作狀態。(*)

適度的四肢活動,解肌而溫通腠理,也可以有助於身體把廢熱透過背後的太陽經以出微汗的方式排除。否則,廢熱最後會集中至胃裡(*),無法消散。

他還補充:如果『胃氣生熱』的問題從頭頂冒出,輕微者是頭髮快速變白,嚴重者頭髮細軟易斷、髮根容易脫落、頭皮容易出油,最後就是養分缺乏導致掉髮速度遠超過生髮速度 @@

五、改善水液代謝能力 (P123)

脾、胃的機能不足 → 水液無法順利代謝 → 大便不成形(鶩溏)、身體易浮腫(身腫)。

除此之外,肝與胃之間的關係是消長的。也就是說,當胃的機能強盛而外行,肝就能夠沉靜、認真收藏血液;但胃的機能虛弱寒涼的時候,肝就會轉為積極外行,快速消耗養分來補足胃氣低落而缺乏的陽氣之能量。

水腫這個症狀過去通常認為是腎臟的問題,但紫林認為腎臟是受肝臟連累,問題還是需要從強化胃氣處理。

六、心臟門關 (P127)

牙齦經常性發酸、發炎、出血是心臟病的前兆,而心包(上腹部)、心下(脾臟胃臟心臟)則能透過脾胃來供養血液營養。

七、改善消化與排泄能力 (P162)

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空腹打嗝都是胃裡津液不足(*),身體無法有效率地消化食物;米漿粥使用者給紫林的回饋更發現,解決消化問題可以連帶解決:口臭臭屁、麥粒腫(針眼)、霰粒腫等胃中濕熱導致的症狀。

針對腸道的排泄能力,我們多數人都在認真攝取水液(涼水冷飲)、攝取纖維(其實白米當中也有膳食纖維),甚至用各種健康食品(蔬果錠、咖啡)來促進排便。事實上,過度刺激腸胃蠕動之後的排泄,叫做「腹瀉」。腹瀉無法解決消化問題,反而會傷害到身體內臟的機能。反之,二便暢通的關鍵就在於胃氣的充足與否。

八、婦科與不孕問題 (P173)(P217)

《傷寒雜病論》認為調理脾胃讓胃氣健全、滋養太陰,是處理所有婦科問題的關鍵;這個觀點主要著眼於胃裡的津液充足來涵養脾,產生統血的功能,讓全身上下需要重用『血』來進行的生理功能正常運作。

女孩子的月事是透過『讓充足而良好的養分進來、陳舊的廢物排出體外』的方式運作,如果不是根據以新代陳的方式、硬是把存量不多的血給推出來,就會導致體內存血不足而有悶痛感。

孕期首要工作也是養太陰,因此舉凡受孕、安胎、養胎、長胎不長胖、避免妊娠高血壓糖尿病毒血症、避免水腫便秘等問題,都是透過滋養太陰的方式來達成。

九、氣血津液調和均衡 →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小兒氣喘、鼻過敏、蕁麻疹 (P179)

若過敏原因在於「風氣相搏」,意思是內臟缺乏血液(引邪風到體內)加上正氣虛弱(無法驅離邪風),則外來刺激觸發神經反應時身體卻無法做出正確反應,身體就會發癢、出疹。因此,要把邪風趕出體外勢必得透過『發微汗』的生理作用才有辦法徹底除去。但是若胃裡缺乏津液,導致胃氣無法驅動體表的骨骼肌與腠理合作產生『發微汗』的功能,疾病就會頑纏難治 @@

異位性皮膚炎、小兒氣喘、鼻過敏、蕁麻疹都是相似的成因,因此都可以透過腸胃調理來改善之。

 

※紫林建議我們有兩種胃氣評斷指標:

1.手心腳心溫暖 (P109)

無論成人或是幼兒,後天陽氣在身體運行的中心點都是在胃,因此手心腳心便成為觀察胃氣是否在正常運行的最佳監控點。

2.胃氣三力:容得下、化得消、睡得沉 (P114)

胃的受納能力、消化能力,主要是要吃足營養、帶動身體產生足夠強度的循環功能,並且飲食份量與間隔具規律性、致使身體能好好消化、輸佈、同化、吸收。

再者,紫林認為胃氣與胃中津液的調養與四肢肌肉相關聯,與腠理進行調節,讓全身筋膜與我們的神經、血管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藉此讓身體轉入一個夜晚容易入睡、醒來神經氣爽的良性循環之下。(*) 總之,米漿粥可以調和胃氣,清心滑蛋粥(要注意蛋黃的攝取量要足夠)寧神效果更佳。

 

為什麼太極米漿粥可以提升胃氣?(P132)

胃氣要夠熱、胃裡津液要夠濕,溫暖潤澤的脾胃才能讓身體維持足夠氣血的生成。紫林考究發現《傷寒雜病論》不止一次用梗米作藥材、或是將粥品做為治療過程之中的輔助,因此而高度肯定糜粥的養胃能力,除此之外,

1.胃氣的維持有賴於主食的食用量(P136),而許多食材與藥材都有其偏性,唯獨梗米是常見主食當中最沒有明顯偏性的素材。

2.梗米在體內可以以最平緩的方式增加胃中的津液,促進胃氣恢復本身應有的功能。

 

※根據紫林多年經驗,太極米漿粥有別於一般稀飯、湯水泡飯,是有許多眉眉角角的:

1.米的選擇,品種上務必以粳米為優。宜用生米。

2.水的選擇,建議物理方式過濾的飲用水為優,不建議逆滲透、蒸餾、電解、離子化等影響天然水質組成以及結構的過濾水。

3.米與水的體積比例,建議20倍最佳;由於考慮鍋具、爐具對火侯的影響,進而影響水液的蒸發狀況,不同烹煮方法需要調整這個比例(瓦斯爐、壓力鍋、大同電鍋、悶燒鍋之詳細煮法參考書中說明)。

4.米與水同時入鍋,過程盡量不再額外加水(除非是滾燙的熱水)。

5.泔糜關鍵:保持米粒沸騰滾動或充分攪拌。如果泔糜不足,建議將米渣濾出來,純喝米湯即可。

 

若您的米漿粥在過濾、放入冰箱之後會形成像是果凍般的膠狀質感,這樣的『太極凍』才是紫林所認可的達標的米漿粥。

紫林建議,作為晨起第一口食物,不加任何調味的300ml米漿粥為佳。

 

 


後記

其實《太極米漿粥》裡還有提到其他相關問題(或誤解)的討論,這邊我就提供頁碼,讓大家去翻書囉~

─.太極米漿粥並非醫療,是家常飲食 (P145)
─有關精製白米的迷思 (P146)
─有關食用稀飯的迷思 (P148)
─有關時用澱粉的迷思 (P150)

其中,澱粉的探討是我尤其注意的,紫林提到《傷寒》裡白虎湯用梗米、甘麥大棗湯用小麥,都是穀類對脾胃的津液補充,進而擴展到讓心神安寧的作用,達到全面穩定生理功能的效果。因此澱粉不該是毒蛇猛獸,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均衡攝取。

 

均衡的定義為何?這一直是各派專家老師們無法取得共識的大問題,那根據紫林的主張他建議主食(白米飯):蔬果:肉類:豆類蛋類比例應為33%:17%:30%:20%。

總之紫林認為保健應當...

a.多吃白米,而非盲目追求蔬果五七九,甚至是各種人造營養劑。
b.水果多屬寒涼,建議攝取以豬油高溫熱炒、食鹽殺青過的深綠色葉菜為主。除了蔥薑蒜等辛香料,多數蔬果都不適合生吃。
c.除了牛肉、鵝肉以外,豬肉、羊肉、雞肉、魚肉均可食用。
d.避免吃低於體溫的食物,飲用水建議熱水為主。
e.可飲用無發酵的綠茶;不喝咖啡、少喝牛奶,優酪乳等酸敗的乳類不吃。
f.人工食品添加物最好全部不要食用。

g.料理食物使用天然海鹽、豬油、未精製紅蔗糖、純正蜂蜜。
h.烹煮食物要用足夠火力、快速把食材弄熱,多用好油。

 

整理到這個段落,發現紫林自己有一套醫理邏輯;但是老實說,我目前尚無法完全接受,這篇文章當中打『(*)』記號的是我存疑的部分,可能也留待日後慢慢爬梳資料找答案囉...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醫說:氣不足則水起,水排除則氣至。王唯工博士《水的漫舞》一書當中,藉由探討人體中水之運行,來探討疾病生成之根本原因。

他認為氣與水極為相像,都與心肺功能有關,而且都在全身各處鼓盪;只是兩者主要差別在於:人體輸送養份透過『氣的運行』,人體排除廢料則是透過『水的運行』,其中,廢料排除功能不佳是水腫的主要原因,水腫又進一步造成身體機能的運作不佳,各種疾病接踵而來。

 


人體中的血管交織而成的動脈網絡,負責輸送氧氣、養分,也負責回收廢料廢氣;另外,靜脈、淋巴系統則將廢料送往心臟,並且帶到肺及腎排出去。

由於我們的心臟只有1.7瓦的功率,這樣是無法一次推動人體三大網絡─動脈、靜脈、淋巴系統來運行的。

相較於為血液在動脈網絡是利用共振來達到最高效益(詳見《氣的樂章》),由於共振傳遞的能量傳到靜脈端已消耗殆盡,因此血液在靜脈網絡的運作主要是依靠防止回流的瓣膜,以及依靠靜脈附近肌肉皮膚等等之運動或震動來推動血液,由一個瓣膜回流到下一個瓣膜。

王博士將此概念比喻成船在運河走,要由低水位的海面流向高水面的海面,只能一段一段的調整水位,造成局部的水位差。這樣的設計之下,船不需要動力,只要移動柵欄(瓣膜)、以及很多的水(血)即可通行。

有趣的是,人體當中確實如此,人體當中百分之七十的血液都在靜脈,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血液在動脈。

 

【循環失靈導致水腫的形成】

細胞將紅血球帶來的氧氣用來氧化葡萄糖或脂肪,生成二氧化碳及水,再由紅血球及血液將二氧化碳帶回去,隨肺呼出,同時再將紅血球裝滿氧氣,繼續下一趟循環,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如果二氧化碳無法從靜脈排出,首先會出現這個狀態:CO2 + H2O → H2CO3、H2CO3 → H+ + HCO3-,意思是,細胞中(尤其是細胞間隙中)的CO2會生成H3+與HCO3-的離子又帶有電性,並因為吸附水分子而產生積水,同時也變成酸性。為了避免這個有害的狀態產生,就要壓低CO2在組織中的濃度,並盡快將它帶到肺臟經由呼吸送出體外。

人體演化出許多機制是用來排除這些含有二氧化碳的酸水,然而,有些人確實可能遺傳到較差的體質。舉例來說,血紅素是帶走二氧化碳的主要載具,有些人因為貧血(紅血球較少)而容易水腫;有些人因為紅血球中催化二氧化碳與水結合的酵素效率不彰,因此將二氧化碳收集凝聚在紅血球中的功能較差,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有些人可能因為紅血球細胞膜上的氯離子與碳酸氫根的交換載子的效率不如一般人,因此紅血球四周收集凝聚二氧化碳的效率也會變差。

 

王博士將循環失靈、身體邁向水腫分為五個階段:

(一)如果血流停滯了,紅血球沒有流動,不能經由靜脈回流,這個裝滿鹽酸的小球已經飽和了,又沒有新的血紅素前來救援;CO2送不走,組織就會開始酸化漲水,進入第一階段的水腫。

(二)如果新血仍不來,組織下一階段的能量就只能靠無氧代謝,即葡萄糖不再燒成CO2與H2O,只能變成二分子的乳酸;乳酸將使組織更加酸化,同時進入第二階段的水腫。

當細胞間質中有碳酸根(HCO3-)、氫離子(H+),就會因為滲透壓變化而積水,加大了細胞間質之空間,造成運送氧氣到細胞發生困難。因為乳酸可以自由出入細胞膜,細胞間質中之乳酸含量也隨之上升,此時在細胞間質中之乳酸可解離為H+與乳酸根,則滲透壓大大減少,將引來更多的水液進入細胞間質,細胞間質就會進一步酸化,更進一步水腫。

然而,此時如果能有新鮮血液供應,組織就能在幾分鐘之內由靜脈帶走乳酸、帶走二氧化碳,將酸性的細胞質中和為微鹼性,並消彌水腫。

(三)如果新血仍不來,組織的能量(ATP)無以為繼,細胞膜的電壓無法維持,這時神經細胞就會失去穩定度,進而導致交感神經失調、焦慮、易怒、失眠等問題,這是水腫的第三階段。

由於二氧化碳很容易在細胞間遊走,而腦袋又是二氧化碳產量最高的地方,因此這個階段的水腫最容易發生在腦部,其他如關節、肌肉深部也是容易積酸水的部位。

然而,這種細胞間質的水腫到這個階段為止,都很容易回復;只要血流順暢帶來氧氣、帶走二氧化碳,新的氧氣提供粒線體生成的ATP,幾個小時之後就能天下太平。酸性的水腫由靜脈血管帶走,細胞膜電壓恢復正常,人也就神經氣爽、樂觀進取了。

(四)如果再惡化,細胞膜開始漏液,蛋白質流出,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水腫,『皮膚下都是水液,壓下去卻彈不回來』。

(五)如果更惡化,細胞就溶解了,最後的第五階段。

 

上述的水腫都是因為缺氧造成,二氧化碳在體內堆積,不清除則水腫會繼續擴大,造成整塊組織的酸化,進而喪失功能,甚至溶解。水腫更會造成細胞間質空間變大,細胞與細胞、細胞與微血管之間的交通阻塞,因此營養的交換、廢物的排除都變得更加困難。

除此之外,王博士也提出一個合理的概念,當身體氣血不順時,體質酸化,細胞間質中開始累積酸水,便成為體內濕氣的主要來源。酸水在細胞間質中累積之後,很容易成為細菌或病毒長期盤據的根據地,由此繁殖、擴散,造成更多嚴重的疾病。另外,由於這些酸水(濕氣)是會流動的,因此由上而下,酸水有可能匯流到手、匯流到腳來集合,這些酸水的集中地因此成為黴菌滋長的溫床。當我們還有能力將這些廢物排出去時,那還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排出不順或排出的能力不足,就容易長細菌成了香港腳、富貴手、汗皰疹等疾病。

 

 

【天候環境之影響】

天候環境對於身體的影響是相當及時的,就像四季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循環(冬天:冷天為了保暖,血液會向內移動,流注內臟骨骼多些、皮膚腠理少些;夏天:熱天需要散熱,血液會向外移動,皮膚腠理多些、內臟骨骼少些)。

颳風、下雨,就是氣壓低(空氣的總量變少)、濕氣重(空氣中的水蒸氣變多),空氣少了,而其中又混了許多水氣,所以氧氣就更稀少了。

氧氣不足時,如果身體挺得住,呼吸深一點,多吸些氧氣進來,紅血球的製造加速,就能讓血液中紅血球攜帶的氧氣量更多一些。

但是受過傷、不健康的地方,陰天下雨往往會一時反應不及,導致骨頭痠痛,這就已邁入第一階段(新血供應不足,組織酸化漲水),此階段來得快去得也急,天氣一好又恢復正常,是完全可逆的。

 

王博士在書裡提到,他們曾經用儀器測量,發現只要把手指的血液以外力阻斷約二十秒鐘,就可明確地量到手指中的水含量顯著增加。同理可推,太緊的衣褲、太緊的空間、不好的椅子,甚至經濟艙症候群,都可能與這個現象有關。

 

【飲食習慣之影響】

所有的營養成分,在身體代謝時,只要是含碳的最終就會變成二氧化碳,含氫就是變成水。

身體中常用的燃料有兩大類,一種是碳水化合物、另一種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為代表,是六碳、六氧、十二氫的環狀化合物;一個分子的葡萄糖完全代謝後可產生三十八個ATP,同時生成六個二氧化碳,換算下來每個碳原子燃燒成為二氧化碳生成6.3個ATP。脂肪在身體燃燒,每個碳原子燒成二氧化碳則可產生約8.4個ATP。

如此看來,如果要減少二氧化碳的產量、不要減少產生有用的ATP,就該充分食用脂肪

由此也可以導出另一個結論:夏天怕熱時,食物中脂肪的比重就要提高,脂肪:碳水:纖維:蛋白質=25%:25%:35%↑:15%↓,如此一來自然涼爽,而且皮膚也會因為體內二氧化碳減少了、熱量也少了、汗水自然跟著減少而乾爽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燃燒脂肪時,一定要用到代謝碳水化合物的中間物,所以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脂肪才能燃燒。Atkins主張完全不吃澱粉,會產生高血酮症,並且由於身體轉而燃燒蛋白質,會造成肌肉萎縮、肝腎衰竭。

葉類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是最好的食物填充料,建議纖維質與油脂一起料理、一起食用

 

發酵過的麵食,就營養的立場來說應該是比較多樣性的,因為細菌發酵過後可以產生更多細菌自行製造的營養素(發粉的麵食就沒有這種功效),但是同時也會放出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也是麵包會變鬆變軟的原因。因此書中建議,如果營養不足,細菌發酵過的麵食可以增加營養成分;但是如果營養過剩,還是多吃沒發酵的麵食,為體內的二氧化碳減量吧!

 

【中醫古籍對水腫與水毒之探討】

這種由於排除二氧化碳能力不足所產生的生理難題,在中醫古籍當中已有記載。

《內經》已知道腎臟是水腫的主要來源,『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傷寒論》、《難經》亦有由水致病之探討,並以中藥湯劑主之。

《皇漢醫藥訣》是大塚敬節所著,提到『痰...水毒之意』,就是非生理的體液之總稱。『有皮膚呼吸器,泌尿器及消化管,此種器能,如有略生障礙,而其它之器官不得十分代償時,其必然之結果,致成水毒之停滯。』『排除水毒有諸種之藥劑,就其見證,以用發汗劑,有時用利尿劑或吐劑及瀉下劑,於此各從其皮膚,泌尿器及消化器,各各排泄之。』

 

 


後記

王博士以能量的角度來看待人體運作與飲食比例,真的很有趣。為了有效排除體內的二氧化碳,王博士建議增加氧氣可以常做有氧舞蹈、氣功,排已累積的酸水可以常做伸展運動、瑜珈、太極拳等運動。

另外,他真的很鼓勵我們多食用油脂,油脂能維持基本的新陳代謝(也就是製造足夠的ATP)以減少排除廢熱、廢氣所需的體能,因此身體多餘的能量就能用來讓自癒力發揮作用。身體裡的慢性病、潛藏病灶,會因為有多餘的自癒力而能加速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加速自癒力的過程,『一些細菌的根據地會像大小青春痘似地逐漸被排到身體外來,一個一個冒出來,尤其是在手腳的關節處,會長小水泡。』持續維持健康的飲食與運動,慢慢地,腳汗、手汗、腳上濕氣都會明顯減輕,達到真正的健康狀態。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唯工博士,作為一位物理學背景的博士,來研究中醫當中有關人體氣之運行,是非常有趣的。王博士心胸開闊,能廣納東西方的不同見解,也從中發現問題,設法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合理的解釋。我很喜歡他在書裡面的一個概念:有時候我們為了便於找出解答,喜歡將事物的『相關關係』看作是『因果關係』,但是這就犯了研究當中非常基本的假設錯誤,因此導出錯誤的結果與解讀

這本書《氣的樂章》是他的大作之一,首先提出西方醫學無法解答的問題,並帶出他由中醫學習、觀察到的理論,最後用他所能開發出來的儀器去設法驗證它。

 

西方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是利用血流的動能來促使血液往前衝;然而,王博士認為西方循環理論下的生理學無法解釋人體的七個現象:

1.為什麼心臟要放在生物體軀幹上半身1/3至1/4的位置?心臟功率只有1.7瓦,如果真的是透過心臟把血液推入人體全身的血管與器官,把心臟放在腦部不是更可以因地心引力提高血液向下流動的循環效率?
2.為什麼主昇動脈在離開心臟之後大轉180度?這以流量理論的觀點來說超不合理,血管轉彎不但毫無意義,還會造成阻力,讓所有的血液循環動量消失。
3.為什麼生物體器官與主動脈連接處都以硬管90度相交?以向量分析的觀點,90度剛好沒有分量,主動脈的血應該不會流到器官,導致所有器官缺血壞死。
4.為什麼會有舒張壓?血液擠向動脈的壓力稱為收縮壓,血液從動脈流出的力量稱為舒張壓。以流量理論來說,不但不該有舒張壓,最好還是負的,因為負壓能讓血液流得更快;而且現實中,舒張壓一低於50毫米汞柱就必須急救了。
5.為什麼生物體的心跳有一定頻率?
6.為什麼生物體的體型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由於大動物需要的血比較多,所以應該要跳得比較快、供血才會多;但是事實上,心跳速率卻是大象慢、老鼠快。
7.為什麼生物體能夠運動?生物體能夠在血液循環的同時,隨意運動,而不會因為我們舉起手臂而導致血液循環失衡。

 
自然演化當中,任何被留下來的機制都一定有其保存價值,然而這些西醫無法解釋的生物循環系統的機制,卻能用中醫的氣與經絡來說明。

 


一、氣

中醫的『氣』是用來增進身體特定機能的特定物質。他指出,即使人體所有器官都待在正確的位置上、營養物質都送入人體,仍需要有『氣』去運轉,才能讓所有的功能都發揮出來。

除此之外,中醫還可以依氣的功能非常細微地分類,包括元氣、宗氣、營氣、魏氣,各自有不同的生理意義。元氣繫於命門、運行於三焦,若以循環系統來看,元氣是從心臟與循環而來。宗氣則是血裡面所含的氧氣,是從肺去交換的;營氣是脾胃運化的水穀,是經過腸胃消化的營養;衛氣是衛在脈外、防禦外敵,就是你的抵抗力,像是白血球、殺手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等,分佈在腠理中、鼻腔、口腔等處。(P51)

當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氣不通暢,就會產生酸麻腫脹痛癢的感覺。

 
王博士以科學角度去研究中醫理論,認為氣就是一種共振(resonance)。(P52)在每一次的心跳,心臟搏動將血液從心室搏出到主動脈,事實上是打出一個脈衝;仔細分析這個脈衝可以發現,它包含各個經絡的頻率,也就是各個諧波都有,只是比重不同。

1.血壓波形與共振能量是匹配的;主動脈中越往下游,動脈血壓波越尖、血壓越低。(P62)

//走體表的都是奇經八脈,屬於三焦經,整個腠理是一個共振腔;走內臟的小血管因為經過內臟再分支,主要跟內臟同一個共振頻率。
//當心臟打一個能量傳到器官的時候,器官本身就能接收共振能量,並不需要額外產生能量來克服血管或其他非共振部位的阻力。換句話說,器官內需要的能量主要是葡萄糖氧化所產生的能量,用來維持細胞膜電位,也就維持了血管的彈性特性。

2.血壓在血流到微小動脈時降下來。靜脈血液回流的作用力主要靠的是肌肉的運動,靜脈回流不足亦即『心腎不交』。(P60)

//腳上的循環是以腎氣為主,當腎氣足夠,到達腳上的動脈脈動還會拍打它鄰近的靜脈血管,讓血液回流。但是當腎氣不足,傳送到腳上的壓力就不夠,振動就不夠維持足夠的心臟血液回流,就不能滿足Starling's Law的要求。
//腎氣虛的人最好多走路,走路能補回腎氣,心腎不交就解決了。
//晚上睡覺腎氣仍然不足,因為頭與心略高於腳,即使心臟很用力幫浦,血還是打得不夠,氣血還是不足,這就是『心火旺』;這時就必須靠腎水來救了。

3.人體每一個器官或經絡都有其特性頻率,在它和主動脈耦合共振時,能夠耦合出一個新的頻率。

4.以共振觀點就能解答生理學上有關循環系統的七個現象。(P65)

 

二、經絡

所謂的經絡,是與穴道、器官形成一個完整的共振網路,由此促成人體循環的推動。

血脈上的器官、經絡上的穴道對循環系統而言,不單純只是負荷,而是加壓而使得共振更好。(P87)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重演全部的演化過程;心臟剛開始形成時也只連接一條主動脈,只有一個基頻,是主動脈的天然頻率;隨著心臟打出能量,共振頻由低向高的產生,器官經絡也逐一長出,包括:視覺+延腦與肝經、聽覺+平衡器+脊椎與腎經、肌肉+內分泌與脾經、嗅覺+呼吸功能與肺經、味覺+消化功能與胃經、大腦左右分化+頸部與膽經、循環調控神經整合+膀胱經、代謝分化與大腸經、觸覺+肩膀與三焦經、思維發展與小腸經、心經。(P75)

從前一器官打出來的諧波的共振頻率,被吸收之後會再產生另一個共振頻率,並且傳到下一個器官。也因此,若前一器官機能受損,必定連累到下一個器官;例如肝臟影響腎臟、腎臟影響脾臟。中醫治療過程也確實要把握這項原則,任何一條經絡都會受到前一組經絡影響。

 

穴道的共振頻率與其從屬經絡的共振頻率相同。穴道是震動的最大點,也就是反應點。壓到穴道、抑制振動,就會抑制大動脈中傳送的壓力波。穴道是會加強血液壓力波往下傳送的中繼站。

值得一提的是,靜脈是沒有彈性的,所以靜脈不會振動;靜脈與動脈之間掛一個穴道,即不會阻礙動脈的振動,還會幫忙振動。(P111)

 

三、氣之運行即為循環

人體當中動脈血液以共振的方式運行,動脈血液通常流到組織微血管的網狀結構後流回到靜脈,另外、動脈血液也可以經過靜脈─動脈直通分路AV shunt直接流回靜脈。(P83)動脈到達手腳末端,都會形成一個個迴流圈圈(到頭循環的動脈亦是如此)。這些迴流圈位置恰好在中醫的幾個急救大穴上,上焦的人中、手心的勞宮、腳心的湧泉。

王博士的壓力波理論認為,壓力波在一般管內均會反射,但身體有避免反射的設計,當血壓自迴流圈兩端傳來便相衝、抵銷而避免了反射。又為了避免不能完全消掉反射,便利用如洩洪道般的AV shunt將多餘血液導走。而血管末端之網狀結構,不論是否有AV shunt都可以消除血液壓力波之反射;所以這些迴流圈的形式,加上迴流圈外的各種網狀微循環的結構,一方面增加吸收血液壓力波的能力,一方面降低反射。

換句話說,人體靠著手腳、頭的血管網路特殊結構,一方面引導血液壓力波往下傳輸,一方面避免反射造成的輸送效率不佳。也因此,嘴唇、手腳便是我們觀察頭、手腳循環好壞的最佳指標。

 

身體每個器官的供血量會隨其共振頻率而不同,器官除了調整血管彈性之外,還可以調整開口數量(血流流量)。(P101)一般人體的開口大約會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不夠就會開到百分之三、百分之四,假如開到百分之五、百分之六,就會開始有『風』的現象,脈膊就會不穩。如果再惡化就很嚴重了,表示缺氧缺得很嚴重,器官就會開始出現硬化的現象,並且有可能內出血、也可能有些水腫,轉成血分(組織改變)的病了。

中醫講風症的時候就表示危險了,因為表是缺氧現象嚴重;不只內出血,還有其他不好的東西,例如細菌,哪裡循環差、抵抗力差,細菌就會在那裡定居,細菌定居的地方就容易發炎,內臟會出血也是在這類的部位。因為供氧不足,細胞之間的連結程度就不好,因而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也會進而發生內出血。

 


依據王博士對中醫人體氣血運行理論的觀察與推理,設計出一套脈診儀,除了用來測量人體的氣血循環狀態之外,發現從脈象儀上的觀察也能用來解釋各種中醫概念。舉例來說

:是指因為小動脈末稍的開口大量打開,導致循環的不穩定性,在脈診上看起來就是能量的不穩定。(P141)

傷寒論、溫病學:傷寒中的邪氣是指濾過性病毒,導致感冒,溫病中的邪氣則是指細菌,導致流行性感冒。(P142)

外傷影響循環:所謂的風、寒,比較擔心因為外傷打壞穴道、經絡,導致佈兵、運兵的路線受損,甚至不能運作。長期治不好的病大多是外傷,外傷有很多種:小時候摔傷、脊椎骨歪掉等等,這一類問題最難治。唯一的辦法就是好好把循環理論弄清楚,無論病在哪裡都能治。(P143)

氣分病:是指經絡的能量不平衡。(P160)

血分病:是指經絡器官的組織已產生改變。(P162)

 

 


後記

王博士認為現代病的主要成因都是來自於『血液循環的惡化』,但是即使現代醫學發達、西醫的基礎學理卻進展緩慢,因為西方醫學從微觀去了解人體的器官組織結構、血液組成成分、血液循環方向、消化系統概觀等等,又認為器官與器官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切除闌尾、膽囊、扁桃腺、子宮在他們眼裡不成問題;如果改從以循環系統來解析人體的疾病成因,反而可以進一步中醫理論的價值,因為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已經將循環系統掌握得非常純熟,中醫相當擅長治療循環方面的疾病。

另外,在過敏與小兒過敏(P224)一節提到,他由脈象儀發現小孩脾胃血循環較少,本來就容易影響,因此可以仔細觀察其第三、第六、第九諧波來檢視孩子是不是容易過敏。因為第九諧波(三焦經)走腠理,常常有皮膚問題;假如第三諧波(脾胃經)不好,就會食物過敏;假如是腎經有問題,就可能氣喘。

過敏的實證可以控制,但是難根治。虛證的過敏就容易治,治好了也不容易復發,因為原本是因為循環不好反應鈍,對外界的刺激不反應,等刺激太大了才反應。只要把他的循環調理好,脾補起來,就會慢慢痊癒囉!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看了不少書,整理過一些書摘,有關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幾乎每本書都在努力強調特定礦物質的不可缺乏,例如、以及這篇的鎂。書越看越多,我發現除了特定時期需要特別補充某一營養品(例如發燒時補充鈣、發炎時補充C)之外,我越來越不支持把營養品當藥吃的方式... 因為我突然發現每一個營養元素都有其重要性、特性,在科學界、醫學界把所有營養元素都掌握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持續補充單一營養品會不會有什麼負面效應,但是人類的知識要窮盡所有的營養元素,根本還有很大一段空間要努力,因此最好的飲食模式還是均衡、多方輪替為上!

這篇是來自 Carolyn Dean 的《鎂的奇蹟》,Dean是醫學博士,同時也是自然療法、針灸、順勢療法、草藥的認證臨床營養師。這本書從2003年出版至今,已邁入第三版,足以見得這本書中所強調的鎂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眾給看見與重視。

鎂會協助數百種酵素的運作,是促成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又是細胞製造與生長的必備元素,因此無論是動物或植物,鎂都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鎂是負責產生ATP的重要元素(『ATP必須與鎂離子結合在一起才能具有生物活性』),又我曾讀過有人把ATP類比為中醫概念當中的『』,因此在中醫治療過程當中發現有氣不足的狀況,那麼有關鎂的相關資料就非常值得您閱讀。

這篇整理Dean的觀察報告,首先說明人體缺鎂的主要原因,再來說說鎂在人體內參與的活動,以及慢性疾病的惡性循環。
 
 


【缺鎂的原因】

一、貧瘠的土壤,肥料卻無法取代礦物質的重要性(P97)

土壤中如果沒有活的蟲子,也沒有能讓土壤恢復含氮量的促生菌,土壤就會死亡。蟲子能夠讓土壤鬆軟,留下肥料,如果沒有這種活動,土壤就會很堅硬,沒有任何孔隙;土壤中的細菌則讓植物能夠吸收某些養分,沒有了這些活動,植物就會變得很脆弱,也沒有足夠的營養。

使用碳酸鉀的肥料,會使植物生長時吸收過多的碳酸鉀,就很容易造成含鎂和含鈣量過低,含鉀量卻很高的情形。

二、土壤的侵蝕、甚至酸雨都會耗損土壤中的鎂質(P99)

酸雨中含有硝酸,異常的土壤酸化會讓土壤釋出鎂和鈣來中和過多的硝酸;當礦物質都被消耗殆盡,硝酸就會與土壤中的氧化鋁作用,進而導致鋁在植物中推積,讓植物難以生存。

有些地方則使用石灰(氧化鈣)來解決土壤過酸的問題,卻反而造成鈣鎂比例失衡。

三、食物加工過程會造成鎂的流失(P100)

將堅果與種子榨油、將全麥精製成麵粉、將米精製成白米、將玉米磨成玉米粉、從糖蜜中萃取出白糖,都會流失鎂。

在廚房燙青菜時,鎂也會跑到水中。

生吃有機蔬菜是最能確保攝取足夠鎂質的方法;如果一定要吃熟食的話,建議蒸個幾分鐘就好,並且把蒸完之後富含礦物質的湯當作高湯使用。

四、消化過程,胃酸過少會阻礙鎂的轉換(P101)

礦物質往往會和其他礦物質結合,並且被攝取到體內。鎂化合物進入胃中之後,需要酸性的環境才能分解成離子狀態,以便讓身體有效利用。但是,當身心壓力大、缺乏鎂時,會減少胃酸的分泌,導致礦物質更難被轉換為身體能夠吸收的形式。

另外,由於鈣不溶於水,鈣質同樣仰賴胃酸將之溶解,但是當鈣質離開胃部的酸性環境,進到小腸鹼性的環境時,除非有足夠的鎂,否則就會沉澱;換句話說,沒有鎂協助鈣質溶解,鈣就會沉澱在全身的軟組織當中。

>> 鈣質沉澱在大腸中,過多的鈣會阻礙蠕動,因此造成便秘。
>> 鈣質沉澱在腎臟中,並且與磷或草酸結合,就會造成腎結石。
>> 鈣質沉澱在膀胱中,造成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因此膀胱充滿尿意而產生頻尿的問題。
>> 鈣質沉澱在動脈壁當中,造成血管硬化,也會包覆住血管中沉澱的膽固醇(斑塊),造成動脈硬化,因此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 鈣質沉澱在腦部,可能是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原因。
>> 鈣質沉澱在氣管壁內,造成氣喘的症狀。
>> 鈣質沉澱在身體組織(器官或肌肉)的細胞外液中,降低細胞膜的滲透率,就會使得葡萄糖(非常大的分子)無法通過細胞壁,細胞中的粒腺體也就無法產生ATP。
>> 體內鈣質過多造成的高血糖,也往往容易被誤診為糖尿病。

五、飲食狀況(P104)

1. 健康腸道+能夠運送鎂的蛋白質分子+適當的副甲狀腺荷爾蒙+水分吸收的比例 → 鎂的吸收程度

白色念珠菌在腸道中過度增生會導致腸漏症,腸漏症影響鎂的吸收,鎂的吸收不佳再惡性循環產生腸躁症、酵母增生、食物過敏等問題。

2. 抑制鎂質吸收的物質

鈣、磷、鉀、鈉、乳糖的量。
鐵劑(如果需要額外補充,中間必須間隔數小時)。
氟化物(水、牙膏、抗憂鬱藥物) (P65)

富含丹寧酸的紅茶、綠茶、濃茶
富含葉酸的菠菜、甜菜(需要烹煮來去除草酸)
富含植酸的種皮、麥麩(需要浸泡八至十二小時來去除植酸)
黃豆(需要透過發酵來去除植酸)

3. 缺鎂的飲食型態

高蛋白飲食 >> 消化蛋白質時會產生同半胱胺酸,代謝同半胱胺酸需要鎂,否則同半胱胺酸過多會讓膽固醇氧化(脂肪氧化裂解、脂質過氧化),進而造成血管的傷害 >> 建議額外補充300毫克的鎂。

高糖高碳水飲食 >> 消耗一個葡萄糖需要28個鎂原子,分解一個果糖分子則需要56個鎂原子;除此之外,飲食過度精緻(含過多白糖與白麵粉)會使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時,血糖迅速飆高、身體釋出的胰島素過多,進而導致血糖下降的速度飆快,又因為平衡血糖需要用到鎂,因此高碳水飲食便需要足量的鎂來支援之。

加工食物 >> 磷質含量過高,磷會和鎂結合形成不溶於水、身體無法吸收的磷酸鎂

六、藥物

包括利尿劑、支氣管擴張劑、避孕藥、胰島素、毛地黃、四環黴素與其他抗生素、腎上腺皮質固醇、古柯鹼、尼古丁等。

七、來自身心的長期壓力

長期承受時間壓力與緊張、情緒的心理壓力會使腎上腺素上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消耗體內的鎂(P85)
A型性格的人,個性十分主動積極,或許就有此方面的疑慮。

八、運動後的汗水

激烈運動和在炎熱的天氣中活動,流汗會帶走鎂,造成鎂的流失(P85)

九、性別差異

女性體內循環的紅血球數量較少,因此能攜帶的鎂也較少;
但是相較於男性,女性運用鎂的效率較高。

懷孕與哺乳期間,女性很容易缺鎂;
經前症候群與經痛也可能是缺鎂所導致。

好發於女性的甲狀腺亢進會促使新陳代謝加速,加速消耗ATP。

 

那接下來,書裡介紹鎂在人體有五大類型的活動(P89),由此可以推及慢性疾病的惡性循環情況。
 
 


【鎂在人體主要負責五大類型活動】(P89)

一、鎂→酵素→人體的生理機能
植物進化到能從太陽獲得能量時,鎂就是生成葉綠素的重要成分,所以無論在動物或植物體內,鎂都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會影響數百種的酵素運作。
鎂是許多人體化學反應的輔因子,負責協助酵素正常運作,促動各種生理機能,包括調節體溫。

二、鎂→ATP
鎂和維生素B協助消化、吸收蛋白質,並且利用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最重要的是,鎂負責活化ATP來產生和運送能量。

三、鎂→RNA→蛋白質→DNA→健康細胞
鎂與ATP的結合能夠透過發動RNA的訊息傳遞,促發身體生產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不僅是DNA生成的要件,也會引導酵素與營養來形成身體的健康細胞與結構。

鎂在體內參與健康細胞的生成,包括:
a.合成蛋白質
b.維持核酸結構完整
c.穩定細胞膜,防止肌肉神經過度興奮,減少細胞膜收縮

四、鎂協助神經訊號的傳導
鈣質透過由鎂看守的鈣通道進入細胞當中,並在完成任務之後,立刻將鈣排出細胞之外;鈣質如果沒有排出、累積在細胞當中,會造成細胞過度敏感與鈣化,進而擾亂細胞功能。

再來看身體的神經傳遞功能:身體所有活動的動力均來自電位轉移,這些微量的電流會透過神經傳遞;體內電流的導體是鈣質,鎂質則能維持血中鈣質的濃度。此外,鎂負責容許鈣質進入神經細胞當中,這些鈣的能量剛好讓電流沿著神經系統傳送至腦部,或由腦部傳出,傳導完成之後,再將鈣排出細胞外。

如果沒有鎂的保護,過多的鈣會刺激脆弱的腦神經細胞,讓這些細胞不斷放電,消耗細胞內儲存的能量,造成細胞的死亡

五、鎂協助肌肉放鬆
鈣會讓骨骼肌的纖維收縮,鎂則能使肌肉放鬆。(P94)

鎂能幫助體內的鈣質溶解,藉此避免鈣質在體內(包括平滑肌、器官組織)沉積而導致各種疾病,舉凡肌肉痙攣抽搐、纖維肌痛、蛀牙、乳房組織鈣化、腎結石、膀胱硬化(造成頻尿),以及血管痙攣收縮、血管硬化、顳動脈刺激(造成偏頭痛)、氣管緊縮(造成氣喘)、子宮痙攣(造成經痛)、血管收縮(造成高血壓)。

 
 


基本上,Dean整理的缺鎂原因可以歸納出兩個方向,一個就是飲食當中缺鎂(原因來自貧脊的農耕環境、以及每日攝取富含鎂值的食物來源不夠充分)、另一個則是消化問題(胃酸不足腸道環境不健康)。

再看鎂在人體中所扮演的幾個關鍵角色,可以發現一旦我們攝取的鎂不夠,確實無法推動體內重要的生理活動,因此在面對飲食失衡、身心壓力、運動排汗、環境毒素、藥物代謝等問題的時候,就越加無法承受。

鎂.jpg

  

人體會大量消耗鎂有幾個主要的原因:

一、飲食失衡;包括:酸性食物攝取過量(需要鎂來平衡血液酸鹼度)、垃圾食物裡的添加物(需要肝臟代謝),甚至是精緻食物過量(分解葡萄糖需要鎂,血糖起起跌跌也需要鎂來平衡)。

二、身心壓力;壓力會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促使儲存在肝臟中的能量被釋放出來,在此階段鎂會被大量消耗來轉換為能量;接下來,腎上腺素驟升會引發血糖下降,結果身體又為了處理低血糖的問題而釋放鎂(P120)。

罹患慢性疾病,是有別於心理的身體壓力,這種長期下來的慢性病病程不僅帶給身體負擔,痊癒過程的消炎作用也需要鎂的參與(P26)。

而除了身心壓力,研究發現身處在噪音中達48個小時,血清中的鎂就會大量增加(因為鎂從組織中釋出),同時透過尿液排出體外的鎂也會增加,呈現出缺鎂的狀態(P121)。

三、運動排汗;人在運動時本來就需要大量的能量(ATP),而當肌肉在進行迅速收縮與放鬆的運動時,如果鈣太多鎂太少,肌肉就會痙攣,並且造成乳酸的累積。 清除乳酸的酵素需要鎂的參與(P234)。更不用說其實運動本身就會對身體造成壓力,而身體也會釋出腎上腺素來回應(P140),結果引發另一場消耗鎂的行動。 

四、環境毒素;事實上,很多我們認為安全無虞的物質,不只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還會消耗儲存在我們體內的養分(P229)。鎂被用來預防低血糖及腦部暴露在毒素中所造成的細胞死亡連鎖反應,是最重要的神經保護劑之一,保護細胞不受到環境中各種神經興奮劑-如殺蟲劑、除草劑、食物添加劑、溶劑、清潔用品等-的毒害(P132)。

五、藥物代謝也會大量消耗鎂。

另外,針對酵母菌感染、反覆感冒、流感等症,許多醫生會開立抗生素,但是抗生素會破壞腸道健康,反過來影響身體攝取鎂的能力(P230)。

 

總之,由於鎂在人體許多重要生理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連帶影響失衡的人體罹患各種慢性疾病,以下整理Dr. Dean認為與缺鎂有關的疾病,建議患者可以參考書中論述,試著補充鎂來逆轉疾病!

缺鎂的延伸病症.jpg

 

值得一提的是,Dean提到當你對醫生提問疾病原因是否可能因為缺鎂,並且做血液含鎂量檢測的時候,結果通常是不準的,然後就會被醫生反駁 @@。但是主要是因為,我們體內的鎂60-65%是儲存在骨骼與牙齒當中,其餘則分別儲存在肌肉、組織的細胞(濃度最高的地方位於心臟與腦部)當中,血液裡的鎂僅佔全身鎂含量的1%(P88)。因此,Dean建議應改以紅/白血球含鎂量檢驗、EXA檢驗、鎂挑戰測試、血中鎂離子檢驗等方法來檢測比較準確(P270)。

 
 


對大眾而言,檢驗是否缺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補充鎂,然後看看病症是否有所改善。

補充劑量以每公斤 6 - 8mg為原則,無論男女。(不適合鎂療法的狀態:腎衰竭、重肌無力症、心跳過慢、腸阻塞。)

Dean提到幾個方式補充鎂,包括口服皮米鎂、靜脈注射鎂、自皮膚上噴拭鎂油。

口服劑型還可以選擇:甘胺酸鎂、牛磺酸鎂、乳清酸鎂、檸檬酸鎂,以及幾個注意事項:

a. 分次服用,可避免造成腹瀉。
b. 兩餐之間,或者早晨傍晚使用,效果尤佳。(P302)

c. 維他命B6、B2能增加進入細胞中的鎂量。
d. 鎂與一些重要的脂肪酸(魚、堅果、種子、亞麻籽當中所含的EFA)也是相輔相成的。
e. 建議均衡攝取其他微量元素,並且喝足水分,能夠幫助身體保留水分。(P62)
f. 避免服用過多的鈣、維他命D。(P71)
g. 如果有其他用藥,要適時調整劑量以符合身體所需。(P62)

也可以選擇用鎂鹽泡澡。

 

如果想透過飲食來增加鎂的攝取量,可以多吃綠色蔬菜、堅果、種子、豆類、未加工處理過的穀類食品。

Dean在書中也有整理食物含鎂量的表格,但是我們仍無法得知在市面上所能購買到的食物其種植環境中含有多少的礦物質 @@。

鎂食物.jpg

最後,食用海鹽、含鎂量高的鹽,以及富含鎂的礦泉水(例如美國Adobe Springs、美國Santa Ynez)也能增加體內含鎂量。

 
 


後記

當異膚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似乎確實會逐漸出現一些與缺鎂相似的症狀,我想可能是因為異膚本身就是一個慢性發炎的疾病。這篇對我們來說收穫不少!

《鎂的奇蹟》一直是自然療法裡非常熱門的書籍,僅以這篇整理,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 )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異膚群組存在一個既矛盾又重要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均衡的飲食?異膚不是一般小孩,尤其是中重度異膚,生病時的照護需要特別謹慎。我們目前有兩派論點,回歸到碳水化合物與油脂的爭論。不解決這個問題,大家無法用客觀的態度調整自己孩子適合的飲食方法,往往容易因為其他小孩吃某物而惡化病情,就開始嚇自己,以為自家小孩也同樣不適合 @@ 

回歸到原點,我重新看一次賴宇凡營養師的書,希望整理出來的這篇,可以帶給我們某些啟發。這篇只是起頭,因為賴營養師還有一些觀點需要深入探討,與其他專家醫生的想法相比較 @@ 好,進入正題吧...

 
  


根據賴宇凡的觀點,飲食金字塔所建議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的攝取比例是有問題的,它會形成慢性病的五大病根。

首先是均衡健康的飲食應該有四大重點:

一、提供穩定的血糖 P36

糖是所有植物類食物,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過後的最小單位。這個糖進入血液之後就是血糖,血糖是人體嚴格控制的生命指標,血糖失衡會嚴重影響體內的各種生化反應。

2018-02-05_161202.jpg

以下試著將37、45頁描述身體裡的血糖如何轉換的機制重新說明與比較,誠如賴宇凡所述,血糖失衡會引起『血糖震盪』,可能會同時讓胰臟、腎上腺過度負荷;又,腎上腺是掌管內分泌系統的重要器官,腎上腺一亂掉,腦垂體便跟著亂(影響發育)、甲狀腺跟著亂(影醒新陳代謝)、性荷爾蒙跟著亂(影響青春期更年期各種症狀等等)。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糖進入血液的速度』,又,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的消化結果是分別拆解為糖、胺基酸、脂肪酸,因此唯有油脂、蛋白質能有效減緩糖進入血液的速度。

 

二、提供均衡的脂肪酸 P48

脂肪酸是油脂分解後的最小單位,有別於其他營養元素是在小腸被吸收進入血液,部分脂肪酸乘坐淋巴從胸導管回到血液,才進入肝臟。所以油脂攝取種類與攝取量不足、或者油脂的品質低劣時,淋巴系統的運作必不順暢。當然,運動量不足的人同樣會引發淋巴系統的問題。

脂肪酸起碼有三個其他營養元素無法取代的重要功能,a.提供細胞膜原料來組成健康細胞,b.製造前列腺素來提供身體從發炎到消炎所需的原料,c.作為膽固醇原料來組成高品質膽汁。

有關脂肪酸參與身體發炎與消炎的過程,詳細可以看另一篇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過量的胰島素會導致DGLA轉換為AA,因此血糖過高會讓脂肪酸原本的消炎用途轉為發炎用途(P53)。

 

三、提供充足的水份 P57

體內的水份存在三個部位:細胞裡、血管裡、細胞與血管之間的自由水,而透過電解質(也就是礦物質)能引導體內水份的滲透方向:鉀負責讓水份往細胞裡送、鈉負責讓水份往血管裡走。因此,除了攝取純水,要讓身體能保留水份,還必須攝取足量的礦物質。

身體脫水會直接影響生化運作,第一是影響食慾(該餓時吃不下、不該餓時吃過量),第二是影響我們的專心程度、記憶力、血糖、精力、情緒,以及骨骼、肌肉、神經與消化系統的健康。

最後,缺水也可能導致血虛。血管內有一段段的小閘門,隨著血量的多寡而開關。脫水會讓血管內閘門持續關閉,因此長期脫水會形成缺血,讓閘門的後段組織沒有血水、沒有氧氣、沒有養份,更排不掉廢物。無氧環境會在體內形成酸性環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四、提供均衡的礦物質 P60

大部分的礦物質都儲存在骨頭裡備用,礦物質影響骨骼健康,並同樣參與身體裡其他重要的生化反應。

要特別說明的是,礦物質要均衡,上述四個重點互相影響。

1. 血糖的穩定會直接影響礦物質的平衡。首先,一個血糖分子要耗用28個鎂分子來帶離血液;換句話說,糖一吃多,鎂就流失得快。接著,血糖升高會讓血液變酸,為了避免酸血侵蝕血管壁,需要耗用鈣質來中和酸血;換句話說,血糖震盪過度頻繁,就變相侵蝕到骨頭裡的備用礦物質。

2. 脂肪酸的均衡會直接影響礦物質的平衡。原因有二,一、由於細胞膜是油脂組成的,所以只有脂肪酸能帶著礦物質進出細胞、有效被利用。二、脂溶性維生素ADEK是靠油脂來吸收,因此沒有油脂、就沒有維生素D,沒有維生素D、礦物質的吸收就會受阻。

3. 所有生理化學的生成都需要水份,因此沒有水,礦物質就有機會在體內累積鈣化、結石。

4. 礦物質種類的平衡也相當重要。身體的營養素有錯縱複雜的競合關係,意思是有時候一個攝取過多、就會導致另一個元素過少。舉例來說,鈣質攝取過量會流失鎂;維生素C攝取過量會流失銅;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卻會流失鉀;鋅能讓維生素A有效被利用。因此,我們務必要全方面攝取營養才能保持身體的均衡。

使用單一營養元素去解除某種病症,都是屬於藥用,這樣的方式並不支持體內複雜的生理化學。因此,為了避免長期過量攝取特定元素,賴營養師建議事先檢測體內礦物質、再來服用欠缺的礦物質種類。

 

至此,上述四大重點、加上消化系統,就形成了賴宇凡的五大慢性病病根。

2018-02-05_161135.jpg

最後,消化系統是人體維持健康很關鍵的生理機制,賴宇凡認為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會從兩方面造成消化系統停擺。

1. 脂肪酸是合成膽固醇的重要原料,而膽固醇又是合成膽汁的關鍵原料。膽汁不足,消化系統就無法分解油脂,同時讓膽汁過分濃稠、噴擠不出來而堵塞,進而造成膽結石、肝臟排毒不利等問題。膽汁不足,還會無法刺激大腸蠕動,因此無法順利大便。

2. 礦物質(鋅)是胃酸的關鍵原料。胃酸不足,消化系統就無法分解蛋白質;蛋白質無法分解完全,幽門就不敢放行沒有消化完畢的食物,導致在胃酸裡消化成糖的碳水化合物一遇到酸就開始冒泡泡,形成脹氣、打嗝。胃酸不足,無法刺激膽囊釋出膽汁,沒有膽汁就沒有辦法分解脂肪酸、沒有脂肪酸就沒有礦物質。胃酸不足,無法刺激胰臟釋出胰液來中和進入小腸的胃酸,因此導致十二指腸潰瘍。

綜而言之,缺乏高品質油脂對消化系統的損傷是難以想像的。

 
 


後記

目前群組裡的飲食模式很分歧,我們都同意每個人各自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健康的成人 vs 生病的成人、發育正常的孩子 vs 發育遲緩的孩子、平常時的孩子 vs 生病時的孩子,其實爭論誰對誰錯根本不是重點。我認為,任何的飲食模式,都應該重新檢視是否會形成這五大病根。

這樣看來,賴宇凡提倡的大骨湯、紫林提倡的太極米漿粥都各自有一些眉眉角角,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等我消化整理更多資料之後,再來與大家分享~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奇的鈣》是受異膚社團其他媽媽的啟發而閱讀,看完之後立馬購入鈣鎂作為我們家日常保健食品,孩子生病發燒時補充。這邊本來只是自己隨手整理的書本內容,有鑑於異膚孩子往往需要注意的環節太多,還是把這篇書摘分享出來,希望能讓其他媽媽們參考。

 


鈣質的重要

鈣質對於維持人體健康而言,舉足輕重。一般的健康觀念認為,鈣質主要作用在確保骨頭的硬度,藉此支撐身體,鮮少人知道其實我們更需要鈣質在血液中維持一定比例,藉此讓身體各種機能運作正常。

由於鈣質在血液中維持恆定比例太過重要,因此人體有一個機制來確保這件事情,『當血液中的鈣質一減少,甲狀旁腺(副甲狀腺)便會自動分泌,進而從骨中溶出鈣質來補充血液中的鈣不足,使之保持一定濃度。』又由於血液中缺乏鈣質對於身體而言是一種緊張狀態,所以甲狀旁腺從骨中提取鈣質時,往往都大幅超出身體所需很多很多。

『血液中的鈣過量時,多餘的鈣便會充溢在各細胞之間,各細胞功能受到阻礙,進而成為引起各種疾病的導火線;例如,鈣堆積在血管中會使血管壁增厚,引起動脈硬化及高血壓;若進入腦血管即成為老人癡呆症;積存在心臟則引起心肌梗塞等等。』


所以說,鈣質對於人體而言真的相當重要,舉凡腦部發育穩定、免疫系統防禦、心血管功能等等,這邊我再來整理幾點異膚寶寶尤其需要注意的事情。

1.鈣質是細胞健康發育的關鍵;細胞分裂繁殖、數目漸增、單細胞漸漸改變功能,都需要鈣的幫助。例如,血球嗜食細胞、吃細菌的細胞等,都要靠鈣的作用。

2.鈣質是細胞傳遞情報或發出命令的關鍵;除了神經細胞,還包括通知胃製造胃液、胰臟製造胰液、免疫細胞對細菌或異物發動抗體去攻擊破壞的指令,都是經由鈣的作用完成。

3.鈣質是內分泌腺分泌荷爾蒙的關鍵;要製造荷爾蒙同樣也必須先有鈣的訊號作用,除此之外,胰島素與其他激素功能不佳也可能是細胞內外的鈣值不平均之所致。

 


鈣質的攝取

日常生活孩子們務必特別注意鈣質的充分攝取,才能確保擁健康的體魄去修復發炎組織、穩定過敏反應。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情況會導致鈣質存量不足呢?

基本上,隨著食物進入人體的鈣,經由腸壁吸收後進入血液,為血液中的鈣濃度保持一定值。鈣調整激素必須謹慎戒備,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型維他命D三大元素隨時監控血液中的鈣濃度。正常而言,人體機制確實能應付一般狀況,即使某部份發生故障,身體也可以自動修復。

但是,疾病往往是由於惡性循環而惡化,當人體某處發生了故障並因而引起連鎖反應,便不容易痊癒。舉例來說,『沒有維他命D便無法製造胰島素,沒有胰島素也無法在腎臟製造維他命D,因此糖尿病病患才會惡性循環變得越來越嚴重。另外,糖尿病病患因為缺鈣,骨質明顯變得脆弱,無法經常外出運動及曬太陽,皮膚便不能合成維他命D,如此便影響了鈣的吸收,這也是惡性循環的最佳例證。(P88)』

異膚也是同樣情況。異膚惡化到一個程度,通常皮膚不太能受太陽直接照射,會因為紫外線的關係而有所損傷,但是沒有維他命D又影響鈣質的吸收...

 

最重要的是,鈣質不足還有其他因素影響:

一、食物中適合人體吸收的鈣質含量

為了避免鈣不足,要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但是吃進體內的鈣,卻以離子化的型態才能被充分吸收。除此之外,腸胃差而無法正常分泌胃酸使鈣離子化的人,即使吃下一塊石頭也是枉然。(P165)

除了水和牛奶,食物中的鈣很少容易離子化,特別是酸性土壤的地區,由於水流經的過程缺少鈣的環境,因此農作物和牲畜都大量缺鈣。(P166)

硬水在流經地下時,溶出了許多鈣,所以經常飲用硬水的人,體內都含有豐富的鈣,骨質堅硬,鈣也不會積存在血管中。至於長期飲用軟水,由於缺乏鈣質,甲狀旁腺就會分泌荷爾蒙,自骨中析出鈣,致使多餘的鈣沉積在血管及身體各部位,因而容易產生病變。 (P107)

如果飲用水是流經火山帶的,其含鈣量極少,根本不夠身體所需。 (P141)


二、食物比例攝取錯誤

即使我們每天吃了足夠分量的鈣,但卻又攝取了過多的蛋白質,如此一來,蛋白質會將鈣分解後隨尿液排出體外,無法積存在體內以供使用;(P62)過量的蛋白質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使腎臟無法製造足夠的活性型維生素D,使腸對鈣的吸收率降低。(P159)

鈉也會產生相同的作用,吃了太鹹的食物,也會將體內的鈣驅出體外。(P62)

磷因為容易與鈣結合,所以多餘的磷很容易與鈣結合、一同排出體外,(牛奶之所以易於被吸收,就是磷和鈣的比例恰當)。

我們日常的飲食比例所攝取的磷確實偏高,這正是造成體內鈣質流失的一大原因。舉例來說,精製白米,鈣與磷的比例1:25、雞肉為1:70,相較之下,羊栖菜為1:0.04、高麗菜是1:0.5。除此之外,為了延長保存期限,食物中經常被添加磷酸鹽,更是助紂為虐,大大破壞鈣的吸收。吃了過量的含磷食物,即使補充了大量鈣片也毫無作用。(P168)


總而言之,人體中鈣的充足與否,視其飲食習慣(鈣,蛋白質、磷、鈉的攝取量)與生活習慣(接受日照的機會、運動量)而論,其需求量存在許多個別差異。除此之外,並不是攝取多少就吸收多少,可能因年紀、身體功能(導致腎功能衰退)而有異。

 


後記
本書也稍微提及其他缺鈣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癲癇、發燒引起的痙攣、慢性關節炎、腎臟疾病、肩膀痠痛、頭痛、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肝病、肥胖、痔瘡、腎結石、癌症、酒精與菸草危害、老人癡呆、白內障、更年期障礙、骨質疏鬆症。

極力推薦給有興趣的媽媽們找來讀讀看囉~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生活在今日環境,四周充斥著各種汙染,似乎很難避免毒素的累積。這本《四週排毒聖經》來自一位加拿大的健康顧問,同時兼具自然醫學醫生、針灸醫生、生理回饋治療師、營養學家、能量醫學治療師、靈氣療法治療師等身分,據說是排毒領域公信力十足的醫生。

這本書倒也不是為了孩子們而讀的,只是想把一些資訊拾起來,備用。以下整理也提供大家參考囉 : )

 


Michelle以排毒為基本治療手段,其理念很簡單,她認為慢性疾患如果要痊癒、就需要先解決問題根源─體內的毒素。我們都會因為日常飲食、呼吸、環境、思想、生活習慣、負面情緒而不斷累積毒素。

毒素在人體裡反應非常活潑,毒素會凝固摧毀細胞組織和遺傳基因,並且對人體會有各種不同的影響。舉例來說,在毒素損壞細胞壁之後,人們比較容易罹患心臟病和中風;在毒素破壞細胞功能之後,有可能損害人體的基因,比較容易罹患癌症;毒素會讓身體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增加病毒感染、癌症和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毒素會增加老化的速度,摧毀皮膚的蛋白質,進而導致皮膚組織失去彈性,增加皮膚上的皺紋。(P38)

然而,身體天生就有療傷止痛、治癒問題的能力;事實上,每28天皮膚就會全部汰換一次,心臟每30天、肺部每70天都會有機會恢復生機,只要提供關鍵的營養要素、適當的酸鹼平衡、健康的消化與排泄系統、帶有電力的組織和細胞、良好的個人情緒、充滿愛意的環境、有目標的生活、有意義的生命等等,就能夠用自己的自癒能力戰勝疾病!

 


Michelle的四週排毒計畫有其順序,或許就像是豪雨時的河道排水系統也是要先疏通下游、才能讓上游排洩出來的毒素有通道得以出去,這個理念與李芬蘭醫生不謀而合,值得大家仔細比較卓參。

四階段排毒.jpg
 

在Michelle將排毒分成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工作(以不同器官來劃分),書裡首先對各器官功能概要說明,提供一些生活準則、適合的草藥以供參考。Michelle有提到,任一草藥的使用,時間不要超過三週以上。話雖如此,她裡頭提到不少草藥其實都很難隨手可得的 ,我想她的精神可以取,實際操作上可能還是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會比較妥當。

以下是我個人整理自書中的資訊,有關不同器官的功能、排毒重點工作。

 


 

腎臟 主要功能:

維持身體的平衡(尤其是液體和納的平衡)、把毒素排泄至尿液裡、分泌荷爾蒙以調節血壓。腎臟在過濾尿液時,會重新吸收其中某些身體所需要物質,例如礦物質等。身體裡的毒素也是正常新陳代謝的副產品,這些毒素會經由腎臟排泄至尿液裡。腎臟負責調節體內礦物質和水的平衡,可以防止細胞發生脫水或含水量過高的情況。

目前非常流行的高動物蛋白質飲食,雖然似乎無須消耗體力就可以快速達到瘦身的效果,但這種飲食卻會讓你的腎臟負荷過重。

 

※腎臟的功能主要是平衡身體的酸鹼值,因此如何減少飲食中的酸性食物非常重要。排毒過程必須多吃鹼性食物,例如新鮮的水果、生菜、或是烹調過的蔬菜。另外,由於烹煮過的水果會轉變成酸性,因此在清潔泌尿道期間應避免食用。

※所有的腎臟工作都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進行,改善腎臟功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大量喝水。

※改善腎臟和泌尿道功能還需要:減少鹽的攝取量、以及增加食用富含的食物。當飲食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包括鉀和其他各種礦物質)時,就會對腎臟相當有幫助。

蔓越莓含有一種名為熊果素arbutin的物質,熊果素可以將組織中多餘的液體抽出,然後經由腎臟排出體外;
此外,蔓越莓還可以分解儲存在淋巴系統裡的脂肪,不但有助於消除脂肪團,還可以改善身體組織的清潔能力。

※凡是可以利尿的藥草,都有益於腎臟和泌尿道,其中又以蒲公英dandelion、草決明cleaver、波耳多葉boldo、布枯葉buchu、茅草couchgrass、熊果素bearberry、樺木葉birch、芹菜籽celery seed、杜松juniper、西洋蓍草yarrow效果最好。

 

腸道 主要功能:

小腸的目的為消化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和水分、製造消化酵素。包括胜肽分解酵素分解蛋白質、麥芽糖酵素分解麥芽糖、蔗糖酵素分解蔗糖、乳糖酵素分解乳糖。胰腺會分泌各種酵素至小腸中幫助消化。膽囊會分泌膽汁到小腸中幫助消化脂肪。食物中的營養由小腸吸收之後,會進入血液流動全身。

大腸的功能主要是吸收由益生菌分解產生的維生素B1、B2、B12、K,並藉由吸收廢棄物中百分之九十的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液體平衡。

食物分子在經由腸壁吸收後進入血液,然後經由流動全身的血液輸送到肝臟,在肝臟,有些食物分子會進一步分解轉變成儲存體內的燃料。

血液中的毒素在進入腸道之後,會進行一連串清潔排毒工作,然後再次進入血液中。此外,血液的毒素也會被送到肝臟進行排毒。至於剩餘的廢棄物,由於含有不少毒素,因此將會被清除至體外。

※不良的飲食習慣
// 缺乏纖維質,會消化過的食物缺乏纖維推擠而無法順利通過腸道。
// 缺乏水分,會延緩消化過程和干擾液體平衡。
// 過多蛋白質,會使腸道產生酸性物質,進而大量孳生有害身體的細菌。
// 過多糖分,會使腸道大量孳生害菌,進而抑制益菌分解身體所需的養分。

※胃腸無法好好消化的原因
// 充分咀嚼食物。
// 吃飯時飲用的大量液體會稀釋消化液和消化酵素,進而降低消化的效率。
// 兩餐之間飲水不夠充足;一杯咖啡需要補回兩大杯水。
// 吃得太多、太複雜。
// 情緒或精神上的壓力。
// 晚上消化過程會逐漸減緩,避免就寢前兩至三小時內進食、晚上大吃大喝。
// 消化酵素補充不足:年紀漸長之後,消化酵素會逐漸減少,胃部裡的鹽酸hydrochloric acid也會減少;因此建議年長者的食物中至少有一半必須為生食,以免消化不良。

※便祕問題
// 每天飲食中,一定要食用含有脂肪酸的食物,這些食物有助於潤滑腸道。

※念珠菌問題
// 口服益生菌有助於清潔腸道和處理腸內的念珠菌,包括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芽孢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sporogenes、涎鍊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胚芽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絕對不要食用糖份、含有酵母的食物及酒類,包括所有的甜食、使用酵母製作的麵包、各類酒精飲料(尤其是葡萄酒和啤酒)。避免食用乳製品(尤其是乳酪)。不要食用表面布滿黴菌或酵母的食物,包括花生和各種類型的醋,除了蘋果醋(因為蘋果醋可以殺死念珠菌)。
// 多吃水果和蔬菜,生的或蒸過的水果和蔬菜。
// 每餐都要吃一些高蛋白質食物。
// 常吃大蒜、洋蔥、青蔥、辣根;或者羅勒、蒔蘿、牛至、生薑等藥草。

 

※清潔腸道,要達到每週至少五天、每天三十分鐘的運動

是大自然最天然、最溫和的瀉藥,鎂可以增加糞便中的水分,有助於糞便排出體外。蘋果、無花果、桃子、羽衣甘藍、萵苣、芹菜、甜菜葉、糙米、芝麻、葵花籽、杏仁、大豆;或者補充每日400mg鎂。

※深層清潔腸道的藥草,包括蘆薈、榆樹皮、薯葵根、大黃。

 

淋巴系統 主要功能:

淋巴系統包括淋巴腺、淋巴結、脾臟、胸腺、扁桃腺、血管和輸送管,靠這些元素能把細胞裡的廢棄物帶到血液中。淋巴系統不但可以處理外部進入身體的毒素(如食物、空氣汙染),同時也可以應付身體內部產生的毒素(正常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例如,在身體出現發炎狀況時,可以將發炎的廢棄物帶到血液中,進而清除這些廢棄物質。

由於淋巴系統裡並沒有肌肉,所以無法藉由血液般壓縮推進而循環全身,必須依賴身體活動才能順利流動。換句話說,淋巴液需要呼吸、運動、按摩才能保持流動。對於大部分經常坐著或是呼吸很淺的人來說,保持淋巴液流動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另外,除了深呼吸、增加運動量來促進淋巴液流動之外,壓力是影響淋巴液流動的因素之一(壓力會讓人呼吸變淺)、飲水不足也會讓淋巴系統工作緩慢。

淋巴系統主要是經由淋巴組織中的脾臟淨化血液,脾臟可以打擊病毒感染、摧毀損耗的紅血球,它是位於腹部左側的橢圓形器官。在徹底清潔淋巴系統之後,脾臟也將因此更有能力處理耗損的紅血球。

最後,肝臟主要是負責製造淋巴液,因此徹底清潔肝臟同樣也可以幫助清潔淋巴系統。

 

※淋巴排毒期間適合的飲食項目:
//天然水果含有的酵素和酸性,對於清潔淋巴系統非常有效,尤其是空腹食用水果效果特別顯著。
//類黃酮、蘋果酸、檸檬酸、奎寧酸、蔓越莓和蔓越莓果汁中的酵素,有助於乳化淋巴系統裡難以去除的脂肪。
//綠色蔬菜可以提供身體葉綠素、各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助於測底清潔淋巴系統。
//亞麻籽、亞麻籽油含有對於人體非常重要的脂肪酸,人體大部分功能都需要脂肪酸才能正常運作。
//有機雞蛋可以提供身體有用的蛋白質,能夠防止液體流到細胞之間的空隙。
//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核桃、杏仁、榛果、澳洲堅果macadamia、巴西堅果brazil nut、其他各種堅果、葵花籽、亞麻籽、南瓜籽、酪梨、各種低溫壓榨出來的油。
//蛋白質酵素protease可以分解許多被蛋白質包圍的毒素,因此可以促進淋巴液流動,還可以分解細菌、病毒、癌細胞、以及身體的發炎狀況。

 

充足睡眠可以消除身體的壓力荷爾蒙,而壓力荷爾蒙會促進身體囤積脂肪、並且減緩淋巴系統的功能。

※任何形式的按摩都可以將百分之七十八停滯不動的淋巴液推動至重新循環狀態。使用天竺葵精油、杜松精油、黑胡椒精油,或是將這些精油稀釋後當身體潤膚油,加以按摩,便可以刺激淋巴系統、改善淋巴液的流動狀況,進而清除身體裡的毒素。

伸展運動和有氧運動可以刺激淋巴系統,進而幫助淋巴液流動。包括瑜珈、走路、彼拉提斯、彈跳運動等。

深呼吸可以讓肌肉產生收縮和運動,深呼吸所增加的氧氣還可以壓縮淋巴液流動。

※淋浴時不斷交替使用熱水和冷水,可以有效刺激淋巴液流動。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清潔淋巴系統的草藥,包括紫錐花echinacea、黃耆astragalus、草決明cleaver、黃蓮goldenseal、美洲商陸pokeroot、野靛草wide indigo root。

 

肝臟 主要功能:

肝臟的功能包括儲存身體活動時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糖分,控制分泌物和膽固醇的產量,以及製造千百種控制身體功能的酵素。
此外它還會分泌膽汁,然後將膽汁儲存在膽囊。
最後,肝臟負責代謝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處理血液中的紅血素、使用血紅素中的鐵質。

所有外在物質在進入人體之後,都必須經過肝臟過濾,這些物質包括酒精、菸草、環境汙染、食物添加劑、殺蟲劑、化妝品原料、家庭用品、壓力產生的荷爾蒙、過剩的性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腎上腺荷爾蒙、各種藥物、咖啡因等。

肝臟必須負責過濾所有化學物質(食物防腐劑、添加劑、石蠟、色素、調味劑、抗維生素制劑、殘餘殺蟲劑)之外,還必須過濾各種藥物(包括抗生素、乙醯氨酚),有時候會在過濾藥物時受損。

肝臟可以將脂溶性化學物質分解成為水溶性化合物,藉此防止身體將這些毒素儲存在脂肪之中。肝臟在第一層次排毒過程中首先會排除汽車廢氣、各種藥物、身體內部產生物質(如荷爾蒙)的毒素;第二層次排毒過程哩,則會分解毒素,將各種毒素轉化成為無害的廢棄物,然後經由尿液或糞便將毒素排至體外。

如果在腎臟和腸道做好大量清除毒素的準備之前就開始著手肝臟排毒,有可能會因此傷害身體。人體的肝臟會累積毒素,然後再將毒素丟到泌尿道和腸道,但如果泌尿道和腸道無法釋放這些毒素,毒素就會進一步在體內不斷累積,進而傷害整個身體的健康。

如果肝臟因為毒素而負擔過於沉重,這些毒素有可能會離開肝臟,進而儲存在脂肪組織、中樞神經系統細胞以及頭腦裡。這些儲存在身體中的毒素,有可能會隨著血液循環全身,進而引發各種慢性疾病。

//低脂飲食只需持續進行四週,身體就會出現脂肪酸不足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新陳代謝速度降低。此外,肝功能的效率也會減緩,無法分解身體中的脂肪和毒素。

 

膽囊 主要功能:

膽汁可以分解脂肪、刺激腸道收縮、將廢棄物推出腸道。
肝臟會製造膽汁,然後送到膽囊裡儲存,視情況需要再分泌膽汁。
大部分膽汁會在消化道裡循環,當腸道裡的廢棄物質沒有以正常速度向前移動時,腸壁會回收膽汁,然後隨著循環全身的血液,讓膽汁重新回到肝臟裡。

膽囊中毒的症狀包括不易消化油膩的脂肪食物、皮膚問題、偏頭痛、關節問題、慢性頸部問題、上腹部疼痛、兩個肩胛骨之間出現疼痛、噁心、嘔吐、以及任何食用油膩食物之後會更加惡化的症狀。
此外,膽囊無法適當控制血脂肪時,有時候甚至連心臟問題也會與膽囊中毒有所關連。

 

※肝臟與膽囊排毒期間適合的飲食項目:
//起床後先喝一杯檸檬汁,可以在水或果汁中添加一至三湯匙蘋果膠,或者每天吃幾個蘋果。
//每天至少要吃兩根紅蘿蔔和至少一個甜菜,有助於肝臟清潔功能。
//每天食用兩大份綠色生菜沙拉,或者至少要吃一杯綠色蔬菜(葉綠素有助於清潔肝臟)。
//每天兩大湯匙亞麻粉,可以抑制多餘的荷爾蒙隨著血液全身循環。
//每天一至兩湯匙亞麻籽油,有助於清除肝臟和膽囊中的毒素。亞麻籽油可以提供身體脂肪酸,也可以保持肝臟正常功能。
//每天攝取七至十份水果或蔬菜。
//每天食用一至兩瓣大蒜、半顆洋蔥、一把花椰菜,因為這些食物中都含有可以增加酵素活性的硫磺,進而增加肝臟的清潔能力。
//避免暴飲暴食,用餐時少吃一點,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蒸過的蔬菜、綠色生菜沙拉、天然水果和苦瓜(苦瓜可以刺激膽汁流動)。
//多吃天然、整顆、沒有添加鹽份的堅果和籽,這些食物中含有對身體非常有益的脂肪酸和蛋白質。

//避免食用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這些食物只會增加肝臟負擔,並且很容易形成膽結石。此外,千萬不可食用動物脂肪和油炸食物。

//膽結石或膽囊功能不振,每天可以飲用三至四杯純天然、不添加糖分的蘋果汁,因為蘋果酸可以分解結石和停滯的膽汁。
//有機雞蛋、大豆產品裡的卵磷脂可以清潔肝臟和膽囊。

 

※可以幫助肝臟消耗脂肪的食物:
//燕麥:這種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消化起來非常緩慢,可以讓人有飽足感,有助於穩定血糖指數。攝取燕麥可以降低對油膩食物的食慾。一定要食用沒有添加糖分的燕麥。
//綠色蔬菜:富含纖維、維生素、抗氧化劑,食用後不但可以防止飢餓,同時還可以預防罹患心臟病、癌症、白內障和記憶力喪失。
//橄欖和橄欖油:豐富的健康脂肪,可以降低對垃圾食物的渴望,並且讓人產生飽足感。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高血壓。
//豆類和豆莢:富含纖維,可以穩定血糖。豐富的鉀,具有降低脫水、高血壓、中風等功效。豆類(尤其是大豆)可以燃燒脂肪。大豆異黃酮素可以加速分解體內儲存的脂肪。
//大蒜和洋蔥:含有抗氧化植化素,可以分解體內儲存的脂肪、膽固醇,殺死病毒、細菌,避免罹患心臟病。
//番茄:富含維生素C和茄紅素,可以刺激身體製造肉鹼(胺基酸),肉鹼可以讓身體加速燃燒脂肪。茄紅素為抗氧化劑,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
//堅果:可以提供身體有助於燃燒脂肪的脂肪酸。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可以降低高膽固醇的指數。
//紅辣椒:可以加速新陳代謝、降低血糖指數,藉此降低體內多餘的胰島素。
//薑黃:富含胡蘿蔔素,為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肝臟免於受到傷害。可以降低肝臟細胞儲存脂肪(脂肪肝)的機率,藉此幫助身體代謝脂肪、促進肝臟恢復健康狀態。
//肉桂:可以讓身體新陳代謝糖份的速度加快二十倍。
//亞麻籽和亞麻籽油:可以吸引囤積在身體脂肪組織內的脂溶性毒素。

 

※每餐服用消化酵素(含有蛋白質分解酵素protease I、II、III,麥芽糖酵素maltase,澱粉酵素amylase,解脂酵素lipase,纖維分解酵素cellulase,分解酵素peptidase,乳糖酵素lactase,轉化酵素invertase)

卵磷脂可以幫助肝臟新陳代謝脂肪、降低膽固醇。卵磷脂含有磷脂醯膽鹼的物質和脂肪酸,可以幫助肝臟細胞保持健康、避免囤積脂肪。此外,卵磷脂還可以放鬆血管、讓血管流動更為順暢,藉此降低高血壓。建議每日服用量為4000mg。

綜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C每日服用量為1000-3000mg。

牛磺酸可以保持肝臟健康,尤其是肝病相關病症更需要牛磺酸(如組織腫脹或積水)。它可以幫助肝臟生產膽汁、新陳代謝脂肪、分解膽固醇,也有助於膽汁流動,可以去除身體中的有毒化學物質。

※如果受損嚴重,清潔肝臟需要數個月才能完全清潔。這段期間,避免服用乙醯基氨基苯,因為乙醯基氨基苯會摧毀肝臟中的麩胺酸,尤其是與酒精一起服用時情況特別嚴重。一定要嚴禁攝取酒精,因為所有的酒精一定會經過肝臟過濾,會讓原本就已負荷沉重的器官增加壓力。

※保持正常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增加身體中的氧氣,而製造酵素需要氧氣,因此運動有助於肝臟和膽囊排毒。在清潔肝臟和膽囊毒素期間,最理想的運動時間是每天早餐前。

 

※適合第三階段肝臟與膽囊排毒的草藥,包括奶薊草milk thistle、蒲公英根dandelion root、朝鮮薊globe artichoke、薑黃turmeric、榆樹slippery elm、大白屈菜greater celandine、伏牛花barberry、黑根black root、藍菖蒲blue flag、波耳多葉boldo、流蘇樹皮fringetree bark、馬鞭草vervain、衛予wahoo、西洋蓍草yarrow、北耆astragalus。

 

血液和血液循環系統 主要功能:

血液系統裡有血液、血液硬塊plaque、膽固醇。
血液硬塊是由許多物質組合而成,包括纖維蛋白、膠原蛋白、磷脂、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黏多醣、異種蛋白質、重金屬、肌肉組織、殘渣碎片,這些物質碰到鈣後會全部黏在一起。
膽固醇可以保護紅血球和白血球,避免受到全身循環血液中的酸性傷害。膽固醇也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因此可以保護身體。

不健康食物都會在身體產生酸性。這種酸性會不斷沖刷動脈壁。
膽固醇(主要是由身體產生的)會不斷修補動脈內壁,藉此嘗試保護動脈。

腎臟會過濾血液,因此在處理心血管問題時,一定也要同時進行清潔腎臟的工作。

//營養螯合療法Nutritional chelation
//類黃酮,可以增加身體天然的清潔能力,來源包括蔬菜、水果,尤其是含有果核的水果,例如杏桃、桃子、李子、櫻桃。
//菸鹼酸可以增加對身體有益的膽固醇。

//富含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沖洗動脈;然而,無法溶解在水中的纖維(小麥麩、纖維素)的效果較小。水溶性纖維(燕麥、洋車前子、瓜爾豆膠、果膠)的效果較佳。
//同半胱胺酸有可能會傷害身體細胞、加速身體老化的過程,而葉酸則是具有降低體內多餘類胱胺酸的功能。(柳橙富含葉酸)。
//攝取適量的脂肪酸,對於清除體內毒素和動脈中的血液硬塊也非常重要。O3:O6,建議為2:1。

※適當的運動對於清潔動脈非常重要,有氧運動為佳。

※適合血液系統排毒的草藥,包括蘆薈、皺葉酸模。

 

肺臟和呼吸道

舉凡氣喘、支氣管炎、肺氣腫等不適症狀,都與肺部功能不正常或肺臟受損有關。所有這些不適的症狀或其他肺部問題,都有可能因為毒素而發病或是各形惡化─尤其是空氣裡的各種毒素。

肺部裡的天然酵素,可以幫助新陳代謝各種化學物質(如藥物)。這些酵素可以將化學物質分解成水溶性的物質,以利腎臟將這些物質排出體外。

//維他命E具有抗氧化的功效,可以保護肺部免於受到毒素侵害,或者保護已經受到傷害的肺部。
//避免攝取所有的乳製品,因為這種食物相當黏稠,因此會增加肺部和呼吸道的負擔。
//多吃水果、蔬菜、不含小麥麩質的穀物,例如小米和糙米。對於麩質敏感的人經常會出現肺部和呼吸道的問題。
//富含葉綠素的食物,例如綠藻、螺旋藻、麥綠素,這些都有助於清潔肺部。
//亞麻籽粉有助於減輕咳嗽症狀、防止肺臟受到病毒感染,藉此緩和及保護肺部組織。
//蘋果、藍莓、山桑子、洋蔥、綠茶、含有果核的水果(杏桃、桃子、李子、櫻桃),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類黃酮,這種物質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以降低毒素對身體的傷害。此外,類黃酮還可以抑制重金屬。植物產生類黃酮主要是保護自身免於受到細菌、寄生蟲侵害。

運動可以清除肺部多餘的黏液和毒素,運動時身體所增加的氧氣,可以讓肺部功能變得更有效率,全身細胞在獲得更多氧氣之下,可以積極進行清潔和治療工作,而讓整個人更加充滿活力。然而,如果有呼吸困難的問題,絕對不能運動過量;心血管的活動耐力必須循序漸進慢慢培養。

※適合肺部排毒的草藥,包括款冬coltsfoot、紫草comfrey、雛菊daisy、土木香elecampane、膠草grindelia、夏至草horehound、半邊蓮lobelia、肺草lungwort、毛蕊花mullein、馬利筋根pleurisy root、紅花苜蓿red clover、美洲商陸pokeroot。

 

皮膚

負責阻絕身體外在環境接觸,同時還可以幫助其他排毒系統清除身體內部毒素。

※適合皮膚排毒的草藥,包括皺葉酸模、草決明。



 


除了上述的生活準則與飲食之外,Michelle也提供一些加強排毒效果的小技巧,包括...


【刷洗皮膚】
// 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動
// 每天沐浴之前,利用天然鬃刷刷洗皮膚,能恢復身體的活力。

PS: 我自己有另外找到一些刷洗皮膚的資訊,這邊提到『皮膚容易乾癢、有傷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不適合乾刷皮膚,加上這是一種去角質的動作,所以同時有用A酸、果酸,或做去角質的人也不適合。』
Ref: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436&fullpage=true


【彈跳運動】
// 維持淋巴系統清潔
// 每週五次,五分鐘彈跳走路、五分鐘側身旁跳、三分鐘甩臂前跳、五分鐘跑跳走路。


【沐浴療法】
// 交替使用熱水和冷水淋浴幾分鐘、至少兩次,刺激淋巴系統循環
// 適合第二、第四階段排毒使用。


【坐浴芳療】
// 三滴天竺葵、三滴杜仲、三滴黑胡椒精油,再混合一湯匙葡萄籽油、杏核油、杏仁油作為基底,共同倒入浴缸裡。
// 適合第二階段排毒使用,清潔淋巴系統。


【芳療淋巴按摩】
// 三滴天竺葵、三滴杜仲、三滴黑胡椒精油,再混合一湯匙葡萄籽油、杏核油、杏仁油作為基底,由下往上按摩雙臂、雙腿,一直按摩到心臟為止。
// 適合第二、第四階段排毒使用,清潔淋巴系統。


【藥草茶】
// 浸泡方式:藥草以沸騰熱水沖泡五至十分鐘,過濾藥草之後飲用。
// 煎煮方式:藥草與一杯水共同煮沸、並再沸騰十分鐘,過濾藥草之後飲用。


【經絡指壓按摩】


【情緒排毒─紀錄排毒情緒內觀日誌】
// 記錄排毒期間,身體、精神、情緒上的感受,包括紀錄目前遇到的問題,以及尚未解決的困擾。
// 記錄自己的夢想、希望、恐懼、疑問、生活的意義。


【情緒排毒─氣功、修煉、冥想】


【情緒排毒─神經血管固定點壓力釋放法】neurovascular holding points
// 情緒會儲存在人類身體細胞之中。
// 指尖、大拇指同時按住前額、太陽穴。


【情緒排毒─巴曲花精療法】


其他排毒療法:針灸acupuncture、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芳香療法aromatherapy、巴曲花精療法Bach flower remedies、波恩技巧Bowen technique、顱骨薦骨平衡療法Cranio-sacral therapy、能量醫學energy medicine或人體能量運動學(中國氣功,印度輪穴)、遠紅外線蒸氣浴、同類療法homeopathy、淋巴引流按摩療法Lymphatic drainage、按摩、自然療法和自然醫學Nuturopathy and natural medicine、肌肉骨骼療法Osteopathy、量子生理回饋療法Quantum biofeedback、靈氣療法Reiki、日式指壓Shiatsu、泰式按摩Thai massage。

 

 


後記

這個醫師實在是太強了,什麼都會一點 XD 不過老實說,她提供的許多資訊都僅止於皮毛,其實並沒有深入說明。真的要執行,我想還是有一些潛在的風險,尤其是草藥的部分 @@ 稍具中藥學基本知識的人都知道,不可能有任一藥物適合所有症狀的,所以建議真的想要使用的人還是再專研深入一些為妥。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篇有講到甲狀腺系統健康的重要性,這篇來整理一下從甲狀腺系統影響到新陳代謝失常的衍伸症狀與解決辦法。

 


威爾森溫度症候群WTS是一種甲狀腺系統失調的疾病,臨床上常見到有些人持續處於亞健康狀態,單純由於營養不良(尤其是碘的缺乏)而產生WTS相關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即使血液檢查結果正常、但是他們的甲狀腺功能卻可能仍不正常;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低下、但是甲狀腺藥物卻無法減輕症狀。為什麼呢?

一個正常的甲狀腺系統,能分泌T3、T4兩種激素,其中有80-90%是屬於T4。當甲狀腺釋放T4之後,它會循環進入血液被細胞吸收,進而轉化為T3;體內大多數的T3是經由細胞內的T4轉化而來。T4幾乎沒有生物活性,然而T3的生物活性卻是T4的四倍,因此對代謝的影響更大。(P222)

由此看來,甲狀腺功能低下有兩種行程途徑:一為腺體問題、另一為細胞問題。前者問題來自人體無法分泌足夠的甲狀腺激素;後者甲狀腺激素分泌正常、但是細胞無法充分利用這些激素(甲狀腺素抗阻),也就是T4轉化T3的能力異常,代謝功能受到抑制,這就是WTS。

不過幸運的是,WTS是一種可逆的疾病,只要幾個月的簡單治療手段就可以痊癒。(P218)


 


甲狀腺系統失調,首先影響到新陳代謝速率。

身體的代謝速率可分為:高速、正常、低速,每一種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的生活狀態因應而生。

短暫的壓力之下,身體會轉為高速檔,提高對能量的需求以應付所需;營養不良或長期壓力之下,身體會偵查到飢餓疲倦的狀態,讓代謝改為低速檔以節省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然而,長久下來,停滯的代謝速率終究會產生慢性健康失調。

任何慢性或急性生理、心理、情緒壓力,例如懷孕、離婚、至親過世、工作要求、家庭困擾、手術、意外、疾病、缺乏睡眠都會觸發WTS,因此、女性尤其容易因為懷孕和生產導致WTS。

 


判斷WTS非常簡單,因為它最最經典的特徵就是體溫低或不穩定

理想的體溫(口腔溫度)約在37度C,這適用於所有人,無論任何遺傳背景或特性(Bruce說就像不管是在阿拉斯加或夏威夷,水的結冰點都是在零度C)。原因是,幾乎所有體內的化學反應都需要酶(酵素)的協助,這些酶會促使化學反應發揮最大效率。

酶是一種蛋白質,其活性取決於它的形狀或結構,而溫度則會影響酶的形狀與結構。因此,一定要在最適合酶運作的37度C,偏離這個溫度越多,酶的活性就會影響越多,長期下來產生健康方面的問題,這種症狀稱為多酶功能障礙症MED,常見症狀包含(P223):

MED.jpg

Bruce提供一個方式判斷自己是否有WTS,就是利用WTS最強烈的指標─體溫。測量一天中平均三次的體溫(起床之後第三個小時、第六個小時、第九個小時),至少連續五天,取平均值。正常體溫為37 ± 0.2度C、波動不超過0.3度C。平均體溫在36.8度C可能還沒什麼症狀,如果已經低到36.3度C、甚至35.5度C,那症狀就會更多。

 


治療WTS的方法很簡單,從病理轉機來看,首先從長期體溫低來看,酶(酵素)無法發揮最大效益,T4轉換為T3的過程受阻,衍伸出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問題;因此,任何能提高體溫的方法都能用以治療WTS、進而加快新陳代謝的速率。

體溫低與甲狀腺功能低下之惡性循環.jpg

一、口服甲狀腺激素治療 P231-P232

合成甲狀腺激素藥物需要注意其副作用是骨骼的鈣嚴重流失,因此一定要增加鈣、鎂的補充劑。天然甲狀腺激素來自脫水的豬甲狀腺,熟悉WTS的醫師才知道應該開立T3(而不是T4)。嚴重病例情況下,T3療法或許有其必要,但是長遠來看,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更為重要。
 

二、食療

誠如Bruce所述,新鮮飲食永遠是第一選擇,選擇高品質、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原型食物。除此之外,Bruce這位椰子博士當然也是再次歌頌椰子油,底下從兩個層面來看椰子油用於修復甲狀腺、重新啟動新陳代謝的優異之處。

a. 消化與代謝方式 P238
不同的油脂有不同的成分;有別於植物油與動物油幾乎全都是長鏈三酸甘油脂LCT,椰子油的主要成分為中鏈三酸甘油脂MCT,此差異會影響椰子油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消化與代謝。

含有LCT的食物吃下肚之後,這些脂肪需要借助消化酶慢慢分解為LCT脂肪酸,才能讓分子小到足以讓腸壁吸收。當它們通過腸道內膜之後,他們會聚集在一起形成小脂肪(脂質)和蛋白質,稱為脂蛋白。隨後,這些脂蛋白被送入血液中,透過循環流經全身,並且被分配到全身所有的組織(包括脂肪細胞)。

MCT則由於分子更小,在消化過程不需要胰酶就能分解為單獨的MCT脂肪酸、不需要通過腸壁就可以直接被肝門靜脈吸收,直接輸送進入肝臟,並且在此轉化為能量,點燃新陳代謝。MCT不會像其他脂肪那樣聚集成為脂蛋白,所以不會在脂肪細胞裡產生囤積脂肪。

b.生熱食物 P242
食物在體內影響細胞活動的基礎代謝率;蛋白質、椰子油這些含有較高生熱效應的食物,可以協助人體將代謝切換至高速檔。


多項MCT相關的研究都指出:一天攝取二至三湯匙的劑量,就能強力啟動人們的新陳代謝! P243
>> MCT生熱效應超過六個小時。
>> 一般正常體重的人新陳代謝會提高48%,超重的人則可以提高65%。
>> 在吃完含有MCT的餐,代謝刺激效應會持續整整24個小時。
>> 連續使用MCT六天以上,可以提高飲食生熱效應達到50%。
>> 連續攝取MCT長達一個星期,代謝效應將增加30%、並持續四週到十六週。
 

再一次,Bruce歸納椰子油的功效包含 P246
>> 促進新陳代謝
>> 減少脂肪囤積
>> 調整血糖和胰島素值
>> 改善消化
>> 減少念珠菌過度生長
>> 促進創傷和感染癒合
>> 減重
 

三、陽光(維生素D) P255
陽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極為深遠,不僅是啟動酶的關鍵,也是生產某些必要激素以供應體內許多化學過程的重要元素(來自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可以激活轉換膽固醇至維生素D的酶)。缺乏陽光照射會導致酶功能不全、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影響代謝和體溫,也可能會造成胰島素抗性。
 

四、運動 P259
規律運動可以幫助提高新陳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減重、保持健康氣色。Bruce建議每週五天、每天運動30分鐘、保持時速3英里步行是最溫和的運動模式;除此之外,散步、游泳、彈跳都可以用來鍛鍊你的肌肉。
 

五、泡澡 P261
在浴缸中至少待個15-30分鐘,有助於提高體溫、讓遲緩的酶切換到高速檔。記得泡澡前後都要補充一大杯水!
 

六、辣椒 P263
含有辣椒素的辛辣食物有多重功能,包含...
>> 能夠生熱、提高新陳代謝、促進熱量燃燒;其中,新陳代謝可以加速長達五個小時。
>> 可以調節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值的影響,因此有助於調節胰島素抗性與治療第二型糖尿病。
>> 可以抑制食慾,讓食量變少、加速滿足飢餓感。
>> 含有強效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發炎、改善消化系統和吸收,降低心臟病發風險,以及預防胃癌。

 


後記

許多異膚寶寶在病程期間,為了避免他們流汗刺激皮膚,經常被捨棄了陽光、運動、泡澡等等活動,其實長期下來,反而會持續抑制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 這篇文章希望能給各位異膚家長參考,適度調整孩子們的活動項目 ^^

最後,高品質的椰子油真的對人體有益;如果真的無法接受椰子油的香氣與口感,我建議可以從半匙MCT油限量使用。加油 : )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ruce博士是一位長期研究椰子油醫學功效的專家,在2016年再度推出這本椰子生酮專書,在生酮飲食逐漸流行的當下,這本書讓我在圖書館借閱的候補實在是等到天荒地老啦 XD 拿到書,實在是不枉我等待多時,裡頭真的有許多實用的資訊!

本篇整理來與異膚爸媽們分享有關甲狀腺系統健康的維持、以及體內碘質的充足的重要性。


 


甲狀腺是一位於頸部的腺體器官,負責分泌兩種重要激素:三碘甲狀腺氨酸(T3)、甲狀腺素(T4);人體所有器官與細胞都需要足量的甲狀腺激素才能正常運作,甲狀腺激素負責調節體溫、代謝率(甲狀腺素會影響細胞利用血糖和胰島素的能力,進而決定熱量的代謝速率)、生長、再生,產生血液細胞、神經和肌肉功能、體內鈣質的利用等等。

人體位於大腦的下視丘會依據血液中的T3、T4濃度指示腦下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接著甲狀腺再依據TSH調整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與釋放的速度。 P220

甲狀腺機能可能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遺傳基因、飲食、接觸化學物質、輻射、感染等(失調原因底下詳述);如果你的甲狀腺機能減退,你或許不會有上述全部或大部分的症狀,因為症狀的嚴重度取決於甲狀腺激素缺乏的程度。除此之外,如果甲狀腺機能減退發生在幼年卻沒有治療,可能會導致生長遲緩、性發育緩慢,並且阻礙大腦的正常發展。


【甲狀腺系統機能失調的徵兆】 P179

1.眉毛稀疏:尤其是外邊緣可能會不見(如果甲狀腺問題得到解決,眉毛往往會再長出來)。
2.體溫偏低:由於甲狀腺激素調節我們的新陳代謝,進而控制身體驅動細胞、產生熱能的速率,因此甲狀腺低下的人體溫往往會偏低。
3.體重增加:超重的原因是攝取過多空有熱量、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的食物,因而導致營養不良。

除此之外,甲狀腺系統失調的症狀包含:甲狀腺機能低下(怕冷、精神不佳、體重增加、心跳減緩、肌膚乾燥易剝落、掉髮、便秘、易怒、抑鬱、講話遲鈍模糊、眼睛下垂和腫脹、臉部浮腫、反覆感染、過敏、頭痛、鈣代謝問題、女性生理問題、抽筋等)或者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跳加速或不規則、易怒、緊張、肌肉無力、不明原因消瘦、睡眠障礙、視力問題等)。某些情況下,甲狀腺會受到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進而導致發炎和腫脹等等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例如葛瑞夫茲氏症、橋本氏症。


 

【甲狀腺系統機能失調的原因】

根據Bruce的觀察,甲狀腺系統機能失調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飲食不當、長期壓力。

一、吃錯食物→營養不足

我們典型飲食多數是空熱量(澱粉、糖份、加工植物油),缺乏肉類(蛋白質)與蔬菜(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甚至就算是有吃也通常是配菜;換句話說,我們攝取大量熱量、卻仍然營養不足。

當我們的食物缺乏身體運作最佳化所需的關鍵營養素,便會導致免疫系統長期低下、身體無法抵抗感染、體內組織和細胞缺乏營養慢慢退化,由於我們的身體意識到缺乏營養,於是轉換成低速檔,降低新陳代謝以保存期得到的營養素。新陳代謝一旦降下來,再惡性循環導致身體長期發炎、傷口難以癒合種種問題更為惡化。

基本上,吃錯食物這件事情代表兩個含意:a.沒有攝取到關鍵營養素b.吃到需要額外消耗身體資源代謝的問題食物。問題食物真的不能過分攝取,問題不在他們對身體無益,問題在於他們對身體有害!

 

a.糖份 P180
糖分不僅完全沒有任何營養成分,還需要損耗其他營養成分來代謝。例如,攝取糖份和澱粉都會促使身體排出鉻(製造胰島素的必須礦物質)。

b.澱粉 P181
如果你一天吃的碳水化合物超過200公克,而且大多來自精緻穀物和糖份,就會導致嚴重的維他命C不足

葡萄糖和維生素C分子在結構上非常相似,而且兩種分子都需要胰島素的協助才能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予以使用,因此,葡萄糖和維生素C會相互競爭進入我們的細胞中。但是,這種競爭是不平等的,人們的身體偏愛葡萄糖勝過維生素C,因此碳水化合物在體內轉換為葡萄糖之後,會嚴重干擾維生素C的吸收。

高碳水化合物會導致維生素C缺乏,進而導致甲狀腺機能低下、壞血病、牙周病、傷口與損傷癒合緩慢、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與中風等。

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也會促進胰島素抗性,甲狀腺功能本質上類似胰島素功能,如果你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很可能你會有某種程度的胰島素抗性。

c.壞油
氫化植物油會產生反式脂肪,會破壞正常的細胞運作,包括甲狀腺、腦下垂體、以及其他調節代謝功能的相關腺體器官,進而阻礙甲狀腺素分泌、循環系統和組織對荷爾蒙的反應。 P186

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Omega6過量可能會抑制甲狀腺機能,導致代謝降低、體重增加。(P187)除此之外,多元不飽和植物油容易氧化,即使是低溫烹調,也會加速其氧化、產生自由基,自由基的清除則需要抗氧化酶(合成原料包括維生素A、C、E和礦物質硒、鋅、銅等等,若你攝取不足,當就只能放任自由基在你身體裡到處轟炸... @@)。

d.食品添加劑
味精是一種增味劑,也是一種增脂劑。味精會促使胰腺分泌三倍胰島素,因而助長肥胖流行。 P186

合成抗氧化劑(包括:二丁基羥基甲苯BHT、羥基茴香二丁酯BAH、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雖然可以延長食物保存期限,但是長期使用(90天以上)卻可能會對肝臟、肺、腎臟、膀胱、甲狀腺產生毒性與癌化,並且在體內累積而具潛在的破壞性影響力。 P188

e.干擾關鍵營養素(碘)吸收的物質 P197
有些水可能會被添加鹵素(氟、氯、溴、碘)來作為消毒劑;其中,氯化物、碘化物對人體而言屬於必需營養素,氟化物、溴化物則對人體有害

所有的鹵素都有類似的結構和某些類似的性質。在體內,氯和溴會和碘競爭相同的受體,例如在甲狀腺激素合成中,這些有毒的鹵素可以代替碘,當它們取代碘的時候,這些甲狀腺激素就失去功能,變得無用。碘的吸收量因此減少,經由腎臟排出的量增加,結果導致碘缺乏、甲狀腺機能減退,甚至甲狀腺腫大。

其中,氟化物是最具毒素的一種,因為它最類似碘,如果體內有氟化物的存在,它很容易就可以取代碘。事實上,氟化物就是被用來當作治療甲狀腺亢進的藥物,因為它能非常有效地阻斷甲狀腺激素的分泌。

>> 氟化物很難完全避免,即使你的社區水源沒有添加氟化物,你仍然還是可能會接觸到含氟的水,例如商業化生產的汽水、果汁、運動飲料、啤酒、其他飲料。

>> 茶是氟化物的主要來源,即使泡茶的水不含氟化物,大多數的紅茶和綠茶都含有氟化物。茶株本身很容易吸收土壤中的氟化物,並且將之集中在葉片上,因此,茶葉含有高濃度的氟化物。香草類的茶是比較安全的選項。

>> 牙膏、漱口水、口香糖、其他產品可能也會添加氟化物,所以一定要仔細閱讀標籤成分。

>> 鐵氟龍不沾鍋炊具是以三氯甲烷和氟化氫所製成,烹調食物時可能會讓氟化物釋放到食物與空氣之中。

>> 氟和溴也可能被用來製成農藥,以殺死昆蟲和齧齒動物,有農藥殘留的水果和蔬菜一定要徹底洗淨。

 

再者,溴化物則可能來自添加溴化鉀作為軟化劑的麵包。

f.促甲狀腺腫的食物 P200
天然食物當中也含有會抑制甲狀腺活動、促進甲狀腺功能減退的食物,這類食物中含有抗甲狀腺物質,稱為甲狀腺腫素。甲狀腺腫素會干擾碘的吸收、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與功能,甚至直接引發甲狀腺腫大。

所有的十字花科蔬菜(包心菜、花椰菜、球芽甘藍、豆芽菜、芥菜、西蘭花、白菜、蘿蔔、蕪菁、球莖甘藍、羽衣甘藍、散葉甘藍、小紅蘿蔔、辣根等等)、豆類植物(大豆、碗豆、扁豆、菜豆)、芥花籽、亞麻籽都含有甲狀腺腫素。是的,即使是健康食品的寵兒們,其實也是不能過量生食攝取的!

幸運的是,甲狀腺腫素的毒性可以透過兩種方式處理:烹煮發酵。大多數的甲狀腺腫素對熱敏感,在烹調的過程中會被中和;發酵過程也可以減少甲狀腺腫素的活性。然而,有一項食物的甲狀腺腫素卻無法因烹調而受到破壞,那就是大豆!因此,Bruce建議如果要攝取大豆的營養,可以盡量使用經長時間發酵的豆製品,包括味噌、醬油、豆鼓,因為微生物可以在發酵過程中和毒素,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g.影響甲狀腺正常運作的藥物 P203

>> 含有氟、溴的藥物會抑制碘的吸收。
>> β受體阻斷劑(降血壓藥物)、皮質類固醇、可體松、其他類固醇會阻礙T4轉T3。
>> phenobarbital、phenytoin、carbamazepine、rifampin會誘發T3和T4代謝降低。
>> 碳酸鋰容易出現甲狀腺腫大的症狀。
>> 磺胺類藥物、抗組織胺、抗憂鬱藥、制酸劑、抗生素、降膽固存藥、抗心律失常藥、慢性阻塞性肺炎和氣喘吸入器、化療藥物、潰瘍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阿斯匹靈X、布洛芬O)等等。
>> 一些藥物,含有鐵劑、鋁製品(sucralfate、didanosine)、聚苯乙烯磺酸鈉、樹脂黏著劑、碳酸鈣會破壞甲狀腺激素藥物的吸收,降低藥的療效。

 

另外,如果你有在服用甲狀腺激素藥物,可能反而會使碘缺乏的情況惡化;因為甲狀腺藥物會加速代謝,因此細胞對碘的需求量反而會更大。
 

二、長期壓力→持續消耗體內資源 P227

壓力會讓腎上腺分泌皮質醇激素用以增加心跳、加快代謝、提高血糖,使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當皮質醇值提高時,TSH和甲狀腺素會減少;即使是輕微的壓力也會造成血液中皮質醇的些微變化。因此,長期壓力和營養不足對甲狀腺功能確實有相當大的影響。


 

【甲狀腺系統機能失調的解決辦法】

我們身體對碘的需求比幾十年前更高,來自環境中的鹵素、甲狀腺腫速增加進而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除了化學食品添加物、酒精、香菸、重金屬、空污、其他環境毒素之外,甚至連氧化的多元不飽和植物油也會產生會攻擊我們身體的自由基。

現代生活中有許多無法避免的因素會加速身體消耗甲狀腺激素(T3、T4),或者因為需要清除自由基、而過度消耗合成甲狀腺素所需的關鍵營養素。補足必需營養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以下整理書中所提到的營養素資訊。

一、維生素A、B12、C、D、E、其他抗氧化劑 P185

維生素A、C、E→合成抗氧化酶所必需
維生素D→維生素D能維持甲狀腺激素的活性;建議每日在太陽底下曬個15-30min。
其他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葉黃素、番茄紅素、花青素等等

任何抗氧化營養素不足都會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因為自由基本身就會直接干擾T4轉化為T3;攝取優質的抗氧化劑是維護健康甲狀腺功能的必要條件,雖然服用抗氧化劑營養品有助於此,但是來自原型食物的抗氧化劑更為有效。 P188

二、氨基酸,例如酪胺酸 P185

三、礦物質,碘、硒、鋅、銅

鋅、銅→合成超氧化物岐化酶(抗氧化劑)所必需
硒→甲狀腺生成T4和T4轉化為T3不可或缺的元素;富含Omega6的油脂會干擾T4轉化為T3,或許是因為它會耗盡硒的儲存量。

碘→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關鍵營養素,Bruce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講這個碘,可見它真的很重要! P192 底下我們來好好討論一下有關碘的重要性...


 


存在於身體內每一個細胞,而且所有細胞都能將之利用,其中,甲狀腺的碘含量比任何器官或組織都還要高。甲狀腺所分泌的兩大激素─T3需要三個碘分子、T4需要四個碘分子。

碘除了用於甲狀腺激素合成之外,也存在於甲狀腺之外的組織中。我們的唾液、腦脊髓液、大腦、乳房、卵巢、腎臟、關節、動脈、骨骼、眼睛睫狀體都含有大量的碘。碘對體內每個細胞都很重要,它是維持乳腺功能和結構的必需營養素,它的功能如同防禦性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腫瘤的特性,可作為一種解毒劑,支持免疫系統和對抗致病性細菌。

在甲狀腺旁的乳房是身體儲存和利用碘的地方,碘是維護與發展正常乳房結構和功能的必要元素,尤其對女性更為重要。哺乳期的母乳含碘量是甲狀腺的四倍,喝母乳的嬰兒其唯一的碘來源便是母乳。


碘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性抗氧化劑,預防來自多元不飽和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所延伸的破壞性自由基,預防來自多元不飽和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所延伸的破壞性自由基;可以結合不飽和脂肪的雙鍵和三鍵,讓它們在運往大腦、眼睛和其他器官的過程中,保護這些脆弱的脂肪酸免於受到氧化。

我們整個身體的細胞膜是由脂質(脂肪)組成,碘本身會與脂質結合組成細胞膜,這些物質稱為碘基脂(iodolipids);碘有助於穩定細胞膜和參與調節細胞的正常生命週期。

正常細胞有明確的生命週期,並且在細胞死亡一段時間後,由新細胞取而代之。例如,消化道內的粘膜細胞生命週期為三至四天、紅血球細胞為四個月、皮膚細胞為二至三週,這個程序性細胞死亡的過程稱為細胞凋亡。碘在細胞膜的其中一項功能,是監測細胞的生命週期和在適當的時候誘導細胞凋亡。

需求量方面,甲狀腺體每日從體內循環中大約佔用6毫克的碘,以供甲狀腺激素分泌使用;女性對碘的需求量比男性高,以一個體重五十公斤的女性而言,乳房大約每日吸收5毫克,體型較大、或乳房較豐滿的女性對碘的需求量會更高,其他組織和器官則需要3毫克;由此可知,人體許多器官都在爭奪可利用的碘量,而缺碘飲食對女性的健康影響會比男性來的更加明顯。


 

【為何碘會缺乏】

海洋的碘含量比例最高,最豐富的碘來源為海鮮,如海魚、貝類、海藻。

曾經被海洋覆蓋、如今佈滿沈積岩與泥土的陸地也富含碘,來自火成岩和火山岩的土壤則幾乎不含碘。連續耕作會讓內陸土壤中的碘耗盡,儘管有海洋水氣補充,但是這些土壤的農作物碘含量仍然偏低。

家畜在餵食含有碘土壤生長的農作物後,其體內組織也會含有碘。對人類來說,碘集中在家畜的乳腺,增加它們乳汁的營養度;因此,全脂牛奶、鮮奶油、奶油和其他全脂乳製品是很好的碘來源,低脂牛奶和乳製品則完全不含碘。

雞蛋的蛋黃也是碘的優質來源,動物脂肪也會供給一些碘(如果他們有被餵食含碘土壤所生長的農作物、或者有餵食碘補充劑)。最後,鹽巴中會被添加碘、麵包中則是添加碘化鉀作為補充品。

為何碘會缺乏.jpg
 

如上圖所述,原本人們可以從食物中攝取到充足的碘,但是一連串的事件,導致人們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原料的嚴重不足(底下Bruce是以美國為主,只是崇美如我們 XD 想必然也是跟在腳步之後...)

>> 首先,經濟大蕭條的1930年代以降,人們改用便宜的人造奶油天然奶油。
>> 1980年代早期,烘焙業者已經不再烘焙製品裡添加碘化鉀,反而是用溴化鉀來取代之。
>> 另一方面,鹽則被批評為高血壓的問題根源之一,攝取量大幅減少。

碘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殺菌劑,與某些有機元素結合可能會產生劇毒。因此,公部門制定了所需攝取的每日最低劑量,成人為150微克(0.15毫克),懷孕與哺乳期間則需求量增為220微克與290微克。這無形中形成一種嚇阻作用 XD 但是誠如前頭所述,甲狀腺一天就需要用到6毫克了,這個RDA明顯嚴重不足啊!!

碘的攝取量下降,再加上干擾甲狀腺腫速物質不斷增加,人們因而持續暴露在甲狀腺系統失常的風險之中...


 

【碘的補充與注意事項】 P206-P215

大多數碘補充劑所含的碘只有一種形式:碘化物;然而,我們身體實際上需要兩種碘的形式:碘(I2)、碘化物(I-)。

>> 腎、脾、肝、血液、唾腺、腸道 ─ 兩種形式都能利用
>> 甲狀腺 ─ 主要是利用碘化物(甲狀腺細胞會因嚴重缺乏碘而變大以便獲取更多碘 P195)
>> 皮膚 ─ 偏好碘化物
>> 前列腺 ─ 偏好碘
>> 乳房組織 ─ 偏好碘,缺乏碘會改變乳房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因此碘(不是碘化物)能預防乳癌、也會阻礙乳腺組織中多元不飽和脂肪氧化 P207


Bruce建議每日碘的攝取量應該為12.5毫克。 P209 Lugol's Solution(一種混合碘、碘化鉀、蒸餾水的溶液)被用來以50毫克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甲狀腺亢進症。 P210

攝食過量的碘並不會使甲狀腺過分運作,但是如果同時有使用甲狀腺藥物,則需要適度調整藥物劑量。

 

其中,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在飲食中加入足量的碘之後,可能會啟動排毒或淨化反應,因為碘在體內可以與其它鹵素競爭,如果體內有足夠的碘,它對其它鹵素則有強效的解毒作用(一天攝取12.5至50毫克的碘,可以逼出其它鹵素,增加氟化物、溴化物、高氯酸鹽的排泄量)。

另外,碘補充劑也可以清除重金屬,包括汞、鉛、鎘。當這些毒素從體內排出時,會產生腹瀉、流鼻涕、噁心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暫時性的,會持續幾天到幾周,一旦症狀消失,體內毒害物質就會變得更少。

 

最後,補充碘劑的甲狀腺患者之所以越來越嚴重,可能是解毒作用的影響之外,也可能是因為低脂飲食所引起。因為碘是親脂性礦物質,攝取脂肪有助於提高碘的吸收、進而讓人體充分利用碘。 P212

 


後記

有另外一本專述碘缺乏症這件事情的專書,由Lynne Farrow所著的《缺碘大危機:如果你經常手腳冰冷、體重減不掉、腦袋混沌無法思考,那你就要小心了! 》吉康羅醫師曾經推薦我們閱讀,我在法雅客認真地翻閱過。不過個人淺見,內容上以Bruce這本書來得充實,但是如果你要看臨床實證Lynne倒是舉了不少!

Bruce書中連續四章節在探討甲狀腺與碘的重要性,但是我自己私下有想到一個問題。不同於胺基酸、維生素等有機物質,礦物質是屬於無機物質,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所以我們有需要加強攝取沒錯;但是,不同於葡萄糖、脂肪酸被用以合成三磷酸腺苷ATP來產生熱量而持續耗損,礦物質應該是無法『憑空耗損』掉的吧?除非有甚麼強力代謝機制能把它排出體外,否則還是難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如此欠缺碘對吧?

但是綜而言之,現代醫學確實仍在持續投入這些人體運作的研究,所產出的豐富知識也能讓我們恩惠於此,真的是非常感恩呢! : )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討小麥麩質問題的主要有三本書:David Perlmuttern《無麩質飲食讓你更健康》、William Davis《小麥完全真相》、Ulrich Strunz《為什麼麵條讓人變笨》,分別是美國神經科專科醫師、美國心臟科醫師、德國內科和肝膽胃腸科醫師,如果您還沒下定決心要戒除小麥(或者抗拒不了小麥癮),真的可以認真挑一本來翻翻!

這篇我整理自Davis的《小麥完全真相》,這位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心臟科醫生、心血管疾病預防學家,致力於推倡戒斷小麥麩質,認為小麥麩質是造成美國多數人身上『wheat belly』的問題源頭。


 


在切入正題之前,我要說明一下現代小麥的本質變化。

經常有人以『人類吃小麥已經吃幾百年了』為藉口,放棄正視小麥麩質所造成的問題。但是,多數人沒有概念的是,現在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人過胖、三分之一的人超胖,過去三十年來糖尿病人口在低脂高醣的宣導之下三倍成長。歐洲方面,Strunz也跳出來呼籲德國人要遠離肥胖、失智、過敏、偏頭痛、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號兇手也是小麥!(詳見《為什麼麵條讓人變笨?》)事實上,現代小麥真的很有問題!


 

小麥演變史.jpg


原本在Perlmuttern的書,我就已經知道在追求量產、利潤之下,先進的農業科技已無所不用其極地用基因篩選、配種雜交等方式讓小麥的產量最大化。Davis又更深入挖掘更多真相,並且說明現代小麥真的與三十年前的小麥相差很多!

以染色體數量來看,人類初次收割的野生小麥是14條染色體,而後隨著人類育種知識的進步,小麥竟然可以混種雜交而擴充到42條染色體。接著,以減少飢餓為宗旨,這些擴充的染色體成了今日農業工程大力發揮的舞台;1980年代開始,現代小麥以「耐旱防水、抵抗疾病」等量產為導向的經濟考量(而不是「營養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在進行基因篩選工程。這種人為篩選(而不是天擇)的小麥是無法在野地裡生存的,外貌上,原本的普通小麥是像名畫拾穗裡的樣貌、高拔挺俊、隨風搖曳的120公分高,變為今日更便於收割效率的30公分、60公分高的侏儒小麥;本質上,小麥的蛋白質結構產生改變,也就是更多的麩質蛋白,進而釀成更多的現代慢性疾病。


 


當然,除了上述這些事實(fact),仍然有人會持反對意見(例如,《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Alanna就不認為麩質有問題,她認為發生改變的是人類腸胃道環境與消化能力),然而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您認為您的健康狀態持續無法改善,真的可以考慮先開除小麥這個大禍星!

這個禍星有多大呢,根據《小麥完全真相》我歸納出這張圖,是從小麥本身的特性、其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長期下來所可能導致的疾病。然而,套句Strunz的話『每個人所承襲的基因組成不同,因此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小麥)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換句話說,也許其他人有比較好的胰島素敏感度、或者腸胃耐受能力;別人吃了沒事的、不代表你也會沒事,你吃了外在表徵沒事的、不代表你體內器官沒事,你現階段吃了無病無痛的、不代表長久下來你還能繼續這樣子吃 XD 如果真的已經病痛在身,還是認真戒麩質三到六個月試試看吧!


 

小麥罪狀圖.jpg


簡述說明上圖。小麥的成分主要有三大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素,前兩者都很有問題。
 

首先,小麥中的碳水化合物包含A型支鏈澱粉、直鏈澱粉。支鏈澱粉在人體會被快速消化成葡萄糖、吸收進入血液,由於它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消化,因此會迅速推升血糖效應。(P50)葡萄糖與胰島素的關係密不可分,胰島素讓葡萄糖得以進入細胞,並將葡萄糖轉換為脂肪。(P52)可怕的是,能迅速消化的澱粉並非好物,吃下的小麥在人體內迅速將血糖推到最高之後,又因為胰島素機制將血糖轉換為脂肪,血糖因而迅速降到最低,導致早餐吃過量碳水化合物的人,九點、十點左右就會開始飢腸轆轆,因此再一次推升飢餓感、刺激食慾,進食之後再一次推高血糖、...。

如此反覆的血糖飆升驟降(賴宇凡稱之為血糖震盪),是身體逐漸失衡的源頭,包括: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葡萄糖代謝異常、內臟脂肪堆積、賀爾蒙分泌異常等等(P78),進而產生第二型糖尿病、肥胖、關節炎等病症。

高血糖帶來的問題,最嚴重的包含三酸甘油脂過度生成(P172)、糖化終產物過度堆積(P158),真的非常麻煩...。前者為例,『雖然碳水化合物幾乎不含三酸甘油脂,但是碳水化合物擁有刺激胰島素分泌的獨特能力,會引發肝臟合成脂肪酸,使血液中湧現大量的三酸甘油脂。換句話說,碳水化合物確實能有效率地轉換出三酸甘油脂,這個脂肪重新合成的機制,確實會導致過多脂肪侵潤肝臟的極端程度,讓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變性極為盛行,這兩者進而會導致肝硬化。(P179)』

 

// 某些異膚寶寶在診斷過程,經常被發現他們的重金屬殘留的現象。這問題是不是就變得很有趣。到底問題是出在肝臟功能較弱,無力排除重金屬?還是(母奶媽媽)碳水化合物吃太多,導致異膚寶寶肝臟負荷不來,進而導致體內重金屬排除不了?

 

二者,小麥中的蛋白質含有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的麩質,這些麥膠蛋白會引發腸道釋出一種調節腸道通透性的蛋白(解連蛋白),進而造成腸壁細胞的緊密連結節瓦解,讓小麥蛋白和其他有害物質得以進入血液(腸漏症),同時也會讓發炎失控、免疫系統錯亂、開始攻擊自體細胞、導致小腸黏膜受損(乳糜瀉)。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幾年,人體將持續產生過敏反應,並且腸道無法正常吸收營養,容易缺乏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B12、D、E、K、葉酸、鐵和鋅等。(P95)接著,受損的小腸黏膜讓小麥各種成分得以進入不該出現的地方,例如麥膠蛋白讓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反而會對付自身遭破壞的腸黏膜組織;也會讓腸道細菌的代謝物進入宿主的血液中,啟動另一波異常的發炎和免疫反應。

乳糜瀉是小麥不耐症的極致,根據Davis的說明,乳糜瀉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乳糜瀉發生率越來越高;病例數在過去五十年來增加了三十倍,這很可能反映了小麥本身的改變。
二、乳糜瀉是日積月累下來的慢性疾病;一個人在二十五歲時沒有乳糜瀉,不代表他在四十五歲的時候不會得到這種腸道疾病。
三、乳糜瀉症狀難以察覺;症狀表現除了典型的腹痛、腹瀉、長期下來體重減輕,另外有五成病患屬於非典型症狀,包括貧血、偏頭痛、關節炎、神經症狀、不孕、個子矮小、憂鬱症、慢性疲勞,甚至是皮膚起疹與過敏。其他免疫介導麩質不耐症還包含:皰疹性皮膚炎、肝病、自體免疫疾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神經損傷、營養不良,大腸激躁症、胃食道逆流,以及提高罹癌率。

乳糜瀉的檢測比較困難,需要的病友可以參考本書第101頁說明,選擇抗體檢查(抗麥膠蛋白抗體、轉麩胺醯胺酶抗體、肌內膜抗體)、遺傳標記檢查(HLA DQ2、HLA DQ8)、腸道檢查等等。不過,Davis也指出,臨床上,仍有未檢驗出乳糜瀉陽性標記的患者在戒掉麩質之後仍獲症狀緩解的實際現象!換句話說,也不用特別檢測,直接戒掉小麥就是了 XDD

 

// 其實有許多小朋友,一直有成長曲線過低的問題,包括異膚寶寶。我認真地建議成長曲線過低的小孩應該要將麩質的攝食降到最低,就算,你的小孩不會對麵包麵條過敏,但是吃下肚的麵包麩質還是會在腸壁裡造成破壞,影響許多成長所需的關鍵營養的吸收!

 

最後,小麥其實還有有關人體體質酸鹼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我覺得還可以再講更完整,留待下次再說 ^^

 

懶得看書的,天下雜誌也有提供飲食參考的摘錄,可參考看看!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048

 


後記


斷然戒除麩質時,會有30%的人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倦怠感、思緒不清、暴躁易怒、焦躁不安、情緒低弱悲傷等等,效應可能持續二至五天(P229)。然而,通常一個星期之後症狀就會好轉,沒有人因為不吃小麥而生病,所以不用過度擔心 XD

然後,成功戒除麩質的人,據說,再度攝取小麥也可能導致原本惱人的症狀再度席捲回來,包括:腸胃不適、關節痛、氣喘等等。我的想法是,所以小麥是真的很有問題啊 (=口=)|||

 

其實,世界上能吃的好吃食物還很多,多用其他原型天然的食材取代小麥,不僅能確保健康無虞,好好用心挖掘新食材吧,還能讓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唷 XD 爸爸媽媽們加油吧 ^^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要擁有健康,需要先天的支持(基因、體質)、更需要後天的努力(飲食、作息、生活、環境)。最近碰到一些異膚家長,他們認為就算先天再怎麼不良,後天的環境那麼先進(醫學發達、營養充足、生活便利),大家也都常說人體有自癒的能力,為什麼異膚小孩可以病這麼久?

看了幾本健康相關的書籍,看越多、我越發現,人體的生理運作機制很奧妙,真的不是一兩個營養素就能解決一切。舉例來說,我曾分享過,脂肪、蛋白質對人體的重要性,我也曾以為,搞定這兩個元素就可以得到一個健康的寶寶。但是兒子讓我體認到這根本行不通,現階段的他(1Y11M)早已脫離副食品、開始與我們共餐,但是他非常非常偏食,他只吃肉、不吃菜也不吃飯。原本我以為他至少有補足必須的營養份,卻讓他異膚的修復遲遲無法繼續進步。他的偏食,導致他嚴重缺乏某一個人體無法消化吸收、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營養元素─纖維質!

要了解纖維質的重要性,要先了解人體內的細菌對人的影響。《我們只有10%是人類》是英國倫敦大學演化生物學博士Alanna的著作,這本書也是防彈社團社長力薦的書籍。雖然書本的開頭很難下嚥 XD 越讀卻越有趣,而且資訊異常豐富!

本篇整理自Alanna,先說明人體內的細菌對人的影響,再來說明體內菌叢平衡的重要性。講到維持體內菌叢,你是否與過去的我一樣以為餵食益生菌才是不二法門 @@ 但是其實,要維持菌叢平衡、要讓好菌茁壯,最正確的方法其實是透過另一個更長期被我們忽略的營養素─纖維質



以下進入正題... : )

 


人類在醫療革新與公共衛生措施的發展過程,為了對抗高傳染力、高致死率的病菌,我們先後發明了疫苗、抗生素,成功抵擋各種傳染病的致命感染與擴散威脅,並且讓人類壽命從1900年的31歲進步到2005年的66歲(富裕國家更高達80歲)。然而,高度衛生、舒適潔淨的生活環境卻反而讓我們罹患各種慢性疾病,包含肥胖、過敏、消化問題、自體免疫疾病、精神疾病等等。

看過《土療》的人不難猜出這其中的關連,在撲殺病菌(壞菌)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把老朋友(好菌)也擋在體外。但是事實上,人體是需要好菌共同維持人體健康、穩定免疫系統的平衡,細菌在人體中的影響有好、也有壞,至少包含六點。

a.​ 製造人體所需的維生素B、維生素K(P30)。

賴宇凡《要健康就健康》提到,餵養菌叢好東西(例如菊苣纖維)、好菌就會代謝出好東西(維生素B與維生素K),餵養壞東西(例如果糖)、會養大壞菌菌叢(P123)。

b. 團結起來鞏固地盤,排擠壞菌

舉例來說,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對免疫力的調節相當重要,他們會藉由營造一個對其他細菌充滿敵意的環境來排斥病原體、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綠膿桿菌、鏈球菌(P203),甚至會產生抗菌素,保護新生兒腸道免受病原體的侵害。

c. 細菌菌叢可以協助消化、分解食物(P180)。

有些物種雖然沒有分解特定食物的酵素、卻能食用某些食物(例如肉食基因組的大熊貓吃竹子),是因為動物體內共生的細菌也能參與消化的工作!是的,原來除了人體會製造消化酵素、除了生食食物中含有的食物分解酵素,細菌也擁有能分解食物的酵素!不同的細菌菌叢食用不同的食物,因此、菌叢的品種也會決定人對特定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也因此,你吃進的卡路里不是計算你放在嘴裡的食物熱量,而是以你的腸道實際吸收的熱量為準,包括你的細菌幫你吸收的那一份(P75)!

d. 細菌菌叢可以促使基因運作,控制特定基因的開啟、關閉、加強、減弱(P75)。

這是最振奮人心的資訊!透過培養體內好菌的方式,竟然可以控制基因的強弱。Alanna提出的研究實驗是第一型糖尿病的基因,用VSL#3成功降低小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P237)。

e. 改變寄主的行為(P86)。

細菌為了生存而演化出足以控制寄主行為的能力,目的是為了提高生存及繁衍的機會。舉例來說,某些精神疾病、自閉症、強迫症患者被懷疑是因為體內菌叢的失衡,導致患者具攻擊行為、對特定行為有莫名堅持、沉迷專注於某種想法或物體等等。書裡(P88)提到Ellen Bolte的故事,她是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從十五個月大使用抗生素之後、原本健康的孩子突然開始出現自閉症症狀,包含行為轉變、寡言易怒、嚴重溝通與學習障礙等等;病發之後,作為一個母親,她做了許多努力,包含閱讀醫學文獻、研究病理過程與用藥,將自己的想法與所有醫生討論;但是一直到兩年後,看到第37位醫師才獲得認同、並使用適當療法來拯救她的孩子。

f. 影響寄主的情緒(P105)。

體內活菌的數量會直接調節腸道內情緒化學物質的含量,包含血清素、色胺酸。另外,除了人體會自行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細菌也會製造同樣功能的化學物質,並且藉由迷走神經的刺激與大腦溝通。所以囉,當細菌吃到特定食物,他們就會製造讓我們開心的化學物質來回報我們 XD 讓我們記得某個東西(例如某家甜食、某樣食物)會讓人心情愉悅,進而加深我們對該種食物的渴望(P106)!


 


體內菌叢好壞決定人的健康狀態,至於培養好菌的方法已在《土療》整理過,Alanna特別強調幾件事情:

一、抗生素抗生素對菌叢破壞的影響真的很深遠。

即使你的醫生可能會說『這個抗生素是很安全的』,但是他的想法也許來自抗生素研發藥廠的片面說明,或者單純因為他自醫學系畢業之後就鮮少閱讀醫學期刊與新研究。這話很重,但是我真的遇到太多西醫對抗生素使用不夠嚴謹的態度。根據書裡的說明,抗生素的風險包含...

a. 導致肥胖。在美國,百分之七十的抗生素用在動物畜養,因為抗生素可以促進生長、避免疾病(P148)。

b. 導致腸道失衡,進而產生過敏(P165)、自體免疫疾病(P166)、精神疾病(P172)。這些不是危言聳聽,Alanna對每一病症都有數據說明;舉例來說,兩歲以前使用抗生素的孩童罹患氣喘、濕疹、花粉症機率是沒用過者的兩倍(P165)。

抗生素本應是救命用的,是珍貴的、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每種抗生素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我們體內細菌的組成(P157),也因為失去了保護我們的正常菌群,抗生素反而會讓我們暴露在更有威脅性的病原體的感染攻擊的風險之下(P129)。

因此,鄭重呼籲所有父母,任何使用抗生素的療程,請務必搭配益生菌,以防各種副作用!


二、飲食─益生菌(P180)。

許多異膚家長總是喜歡在社團裡發問,先問益生菌對異膚有用嗎、再問哪一牌的益生菌有用。這邊提供大家幾個方向。

a. 賴宇凡《要健康就健康》提到(P124)益生菌可以分為原生型、過渡型菌種,前者會在腸道落戶繁殖、後者需要持續補充。根據這個分類,賴宇凡推薦四個品牌:BioKult、Prescript Assist、ThreeLac、Theralac;我個人建議前兩個比較值得推薦。

b. Axe 推薦菌種

bifidobacterium bifidum:支援腸道維他命生成、免疫系統反應,抑制壞菌、防止腹瀉
bifidobacterium longum:維持肝臟機能、減緩發炎、去除鉛等重金屬
bifidobacterium breve:抑制壞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減輕腸躁症、腹瀉、便秘
lactobacillus casei:鞏固免疫機能、抑制幽門螺桿菌、協助抵抗感染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紓解脹氣、腹脹,改善乳糖不耐;抑制大腸桿菌,產生維他命K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抵禦入侵消化系統的壞菌,中和毒素、生成天然抗生素
lactobacillus brevis:增進細胞免疫機能、強化天然T殺手細胞、殺死幽門螺旋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保持細胞平衡及皮膚健康、對抗尿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舒緩壓力
bacillus subtilis:強化免疫反應、扶助淋巴到相關淋巴組織,抑制沙門氏菌
bacillus coagulans:增強養分吸收,減緩發炎及關節炎症狀
SA ccharomyces boulardii:醫治克隆氏症等發炎性腸道疾患,去毒、抗微生物、緩和發炎

c. Alanna 推薦菌種

bacteroidetes:保護腸壁P30,專門消化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對人類新陳代謝有很大影響P156,在纖瘦型人們體內大量存在P71
akkermansia muciniphila:促使人體製造黏液,防止脂多醣進入血液(該物質似乎會造成脂肪組織的生理機制失調,影響人的BMI)P82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可以緩和情緒、避免過度緊張P96
bacteroides fragilis:產生多醣A,藉此活化調整型T細胞,緩和免疫反應P134
lactobacillus:能協助嬰兒腸道抵抗壞菌P203、產生抗菌素P204、增加胰島素敏感度P251
lactobacillus johnsonii:會產生可分解膽汁的酵素,並產生抗菌素P204
bifidobacteria、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roseburia intestinalis、eubacterium rectale:喜歡纖維P190,在將植物纖維分解成小分子時會產生酪酸鹽(該物質能讓腸道更緊密)P193
 

我將我自己小孩吃過的益生菌整理出一個列表,往後也會持續更新,歡迎大家一起來比較比較。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cChMVvpToKFSHL__SvQj3mooNtD71kxJMsN2e0Agf5o/edit?usp=sharing


三、飲食─纖維質

Alanna認為我們應當用正確食物餵養體內菌叢,因為人體腸道內的細菌至少有兩千種、一百兆個,就算找到了合適的益生菌、每天投十憶個益生菌進去,數量上還是比原來腸道裡的細菌少了四五個零!更不用說環境中各種會破壞體內菌叢平衡的問題。所以,到頭來,設法餵養好菌才能真正支持腸道好菌的繁殖。

好菌餵養纖維、壞菌餵養糖分。Alanna提到,1940年代,英國成人們平均每日攝取70公克的綠色蔬菜!反觀今日,我們被建議攝取25-40公克纖維 @@ 吃進去的纖維質如果不夠,如何能壯大體內好菌。另外,現代人為了快速方便,經常以較少纖維的水果代替較多纖維的蔬菜,再以更少纖維的果汁代替正常纖維的水果。磨成粉、榨成汁的食物,其纖維量都是大打折扣的喔!


纖維攝取不足,有另一個迫切的問題;唯有好菌菌叢、加上大量的纖維,才能維護腸壁的健康!細菌分解纖維過程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包含了治療腸漏必備的酪酸鹽,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只有在飲食中攝取足量的纖維質,才能讓喜好纖維好菌幫助保護腸道內層、降低腸道的穿透性,避免脂多醣腸漏塊進入血液,進而使免疫系統保持冷靜!

這幾天整理這本書內容的過程,我還意外看到一篇發表在科學期刊Cell的研究,提到『若時常攝取膳食纖維不足,消化系統中原先有益的菌叢,無法獲得足夠天然纖維作為食物,......,短鏈脂肪酸供應不足,負責分解黏蛋白mucine(腸道內壁)的AM菌會破壞了黏蛋白合成與分解的均衡,黏液層越來越薄,腸道屏障越來越弱,始終在潛伏腸道,伺機而動的病菌,就容易侵入體內,人就容易生病。』(原文)只吃益生菌不吃纖維質,問題比我預期得更為嚴重呀!


最後一個觀念是:成人餵養細菌綠葉植物中的膳食纖維、香蕉洋蔥蘆筍中的果寡糖、全麥食物中的阿糖基木聚糖(P190),尚無法攝食葉菜的嬰兒則餵養細菌母乳中的寡糖(P213)。母乳中的寡糖不只可用來餵養腸道好菌,更可以用來對付某些病原體,加強腸壁的保護機制!

 


後記

我喜歡這本書,Alanna的詮釋微生物的觀點也很振奮人心:『你不能選擇自己的基因,但是你可以選擇˙你身體裡的微生物!』『微生物群系的美妙之處,在於我們對於他們有一定程度的掌控權!』

是的,這是我們能力所及,我們可以細心培養體內好菌,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環境控制這些。充分了解,並且有意識的選擇我們所要的健康生活模式!

Alanna書裡第七章,很適合每一位準媽媽、新手媽媽閱讀。我們通常只被教育自然產比較好、母乳比較好,所謂的『比較好』是因為我們沒有體認到剖腹產和配方奶的問題所在 @@ 進一步,我們也可以了解,原來母乳媽媽也需要好好多吃纖維、餵養體內好菌,因為人體的生理機制會將媽媽腸道中的細菌輸送到母乳之中,藉此同時將好菌、寡糖一起帶給寶寶,進而強化腸道健康!

我現在的想法是,如果是新生寶寶,或許直接讓母奶媽媽補充好的益生菌,過奶給異膚寶寶,或許會比讓他們直接吃益生菌來得保險?畢竟我們無法拿捏寶寶們腸道內的益生菌種類與多寡。但是,如果是使用抗生素的寶寶就另當別論,建議與醫生充分討論(必要時送書給他看吧 XD)!


補充:李芬蘭《食林改錯》曾提到,膳食纖維無法被人體吸收,可以平衡腸道菌叢、抑制壞菌、提昇免疫機能、吸付重金屬殘餘與毒素並排出(P152)。但是,膳食纖維對於兒童來說,卻容易造成腹脹而降低食慾;對於消化功能太差、腸胃蠕動過緩的人,則要注意水溶性膳食纖維攝取量的控制(P154)。均衡的拿捏,真的很難 @@

我的想法是,如果你在吃了大量蔬菜、或者高纖維的根莖類作物之後,感覺胃腸容易脹氣不舒服、甚至容易排氣,那反而要考慮是不是腸道菌叢數趕不上吃進去的纖維量 @@ 補充益生菌試試看能不能改善這個問題囉!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腸漏、異膚的剋星之一,麩質(即麥穀蛋白、麥膠蛋白組合而成的物質)。據說《無麩質飲食》與《小麥完全真相》並列為陳俊旭博士最推薦的兩本書。只要您解決麩質過敏問題,就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a. 心臟病、糖尿病的預防
b.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失眠、自閉症、妥瑞氏症、頭痛、阿茲海默症等的預防、治療,甚至是能痊癒!

這本書是由美國精神科醫師David Perlmuttern所著,在營養學對神經病症的影響上,Perlmutter是被世界公認的權威。他經常接觸各種腦部、神經病症方面的患者,長期臨床診斷、以及新出的醫學知識都指出:所有退化性疾病都根源於發炎失控,而發炎失控的主要成因則來自於飲食!


這是一篇用來回答『為什麼所有人都不該吃小麥?』的書,如果你有上述病症困擾,更推薦您試試看連續兩週的無麩質飲食(甚至把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控制在60公克以下),一定能有效改善健康!

不同於其他著作主要探討麩質對消化系統的傷害,Perlmuttern告訴我們,麩質的危害範圍竟然深達我們的大腦!以下整理說明之。


 


首先,麩質在人體的影響主要有四點。

a.​ 免疫失靈:病人的免疫系統容易受麩質影響,失去製造抗氧化物的能力;例如腦部重要的抗氧化物穀胱甘肽,以及血液中的維生素E、視黃醇(維生素A1)、維生素等都會變少(P86)。

b. 發炎失控:麩質會在體內活化某些訊號份子,產生COX-2酵素,進一步導致發炎化學物質的生成;除此之外,麩質也會提高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a)的濃度,並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機率。(P86)因發炎失控所導致的大量自由基,將使體內的脂肪、蛋白質遭到破壞,甚至波及DNA。

c. 麩質成癮:麩質在胃中分解為多胜肽,而多胜肽會突破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和腦中的嗎啡受體結合,讓人產生欣快感。一旦你不再吃下能產生外啡肽的東西時,將因戒斷而感覺不舒服(P88)。

d. 長期高血糖、胰臟過勞、胰島素抗阻:麩質為碳水化合物的一種,而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會在體內促使血糖飆升(P90)。

長期高血糖,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把糖輸送到細胞;但胰島素越多,細胞對胰島素訊號的反應會變得更遲鈍。『也就是說,細胞像重聽一樣,聽不到胰島素傳來的訊號,發送訊號的胰臟只好提高音量,也就是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如此惡性循環,會讓胰臟為了降低血糖而過勞。最嚴重的是,細胞終將因為無法接收胰島素訊號,放任血糖繼續升高,也就是惡化成胰島素抗阻的情況,造成第二型糖尿病。


麩質所引發的問題真的是罄竹難書。
有些人或許會以為自己的症狀表現與麩質過敏不太相似,然而,Perlmuttern提到「每個人身上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基因外在表現特徵)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發炎失控,出現在我身上的可能是肥胖和心臟疾病,然而出現在你身上的就可能變成自體免疫疾病!(P85)」因此麩質在不同的人身上所造成的病症確實可能會是不一樣的。底下都是書中所列,麩質可能引發的危害喔:

一、乳糜瀉 → 胃痛、長期腹瀉 → 發展遲緩、學習障礙、妥瑞氏症、ADHA (P74、P86、P193)

乳糜瀉是麩質過敏的極端病症,是一種由麩質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自身小腸腸壁細胞所致。乳糜瀉應屬先天性的基因疾病,加上後天飲食錯誤;根據Perlmuttern說明,一旦乳糜瀉基因被啟動,麩質引發的過敏也會使皮膚與身體黏膜受到影響,例如嘴巴容易長皰疹,殃及其他器官。

二、腸壁發炎 → 食物過敏 (P75)

Perlmuttern認為所謂的食物過敏,是指當人體缺乏消化某種食物的酵素時,免疫系統對進入體內的食物所發動的攻擊反應。麩質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黏性的蛋白質,因此會使營養物質難以被分解、吸收;當食物無法消化完全,就會成為黏答答的東西殘留在消化道中。這時,免疫系統就會開始運作,釋放殺手細胞以清除過敏物質。雖然這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卻也連帶使體內組織遭受破壞,例如波及小腸壁絨毛、引發腸漏症,進而更容易對食物過敏。

三、大腦發炎 → 認知能力退化、動作失調等症 (P76、P81)


當人體不斷接觸過敏物質,免疫系統持續釋放發炎訊號,不僅會讓殺手細胞、抗體在體內各處胡亂攻擊被標記的目標,更會觸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包含釋放細胞激素、活化巨噬細胞等。對付麥膠蛋白的抗體,在進入大腦之後,還會直接與腦部的某些蛋白質結合,使之看起來就像含有麩質食物中的麥膠蛋白,讓我們的抗體無法分辨。更甚者,此麥膠蛋白的抗體將誘導特定免疫細胞的基因被啟動,並且在此過程所分泌的細胞激素將開始攻擊大腦,破壞大腦組織,使大腦功能失調。

四、神經病變 → 癲癇、頭痛、暈眩、癱瘓等症 (P85、P197)


穀物、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升高,進而觸發發炎的連鎖反應。血糖上升之時,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r-氨基丁酸、多巴胺都會立刻減少;同時,製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材料(包括B群)也會耗盡。此外,鎂也會減少,致使你的神經系統和肝臟受到損害(P115)。

其中,神經系統可能也是麩質破壞的主要目標,因為麩質
所誘發的細胞激素將會阻礙重要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的生成。除此之外,由於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是調節情緒的關鍵,因此也將讓患者將產生情緒方面的障礙

 


篇幅限制,我重點整理Perlmettern所提的幾個麩質危害的解決辦法。

1. 無麩質飲食:只要戒掉麩質兩至三週,所有症狀都能減輕;如果是ADHD,則建議至少三至六個月才會有明顯改善(P203)。

Perlmettern整理了含有麩質的穀物、澱粉、食物、飲料、用品,在這邊備份、也供大家參考。

 麩質紅綠燈.png
  

除此之外,採購用品的時候請務必閱讀標籤,含有麩質的成分還包含:氨基酸肽複合物、燕麥萃取物、糙米糖漿、焦糖色素(通常是大麥做的)、環糊精、糊精、發酵穀物萃取物、雙列大麥萃取物、六列大麥萃取物、水解物、水解麥芽萃取物、水解植物蛋白、麥芽糊精、食用化製澱粉(修飾澱粉)、天然香料、植物鞘胺醇萃取物、裸麥、黃豆蛋白、普通小麥、植物蛋白水解物、酵母萃取物。

如果需要食用穀物或澱粉,可考慮以下不含麩質:莧米、葛粉、蕎麥、玉米、小米、馬鈴薯、藜麥、米、高粱、黃豆、木薯、苔麩(衣索比亞高原上獨特的原生穀類作物)。

2. 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每週五天、每天20-30分鐘,能提高BDNF、啟動Nrf2路徑,讓您同時提升大腦功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之外,還能抗發炎(P241)。

3. 睡眠:每日睡足七個小時以上,建議睡前三小時不要再進食了,除非血糖過低可以色胺酸食物助眠(仍須注意份量),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P254)。

4. 降低30%卡路里攝取:能啟動SIRT1(此酵素可以分解澱粉樣蛋白,改變細胞上的接受器、降低發炎反應),進而增加BDNF;根據Perlmuttern建議,百分之三十其實並不難,只要限制糖的攝取量,就能達到(P171)!

5. 間歇性斷食:如果不能降低食量,定期空腹24-72小時也能增進健康和大腦功能的基因路徑(P229)。由於間歇性斷食的效果實在是太好了,Perlmuttern更是建議需要改善健康的人,一年執行四次斷食(季節交替,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最後一週);如果有個人的健康疑慮,應與醫師商議討論(P284)。

6. 生酮飲食:斷食能刺激大腦轉以脂肪作為能量,生酮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高油脂與蛋白質的飲食)也能促成類似的反應(P230)。中鏈三酸甘油脂(MCT)可作為生成B羥基丁酸的前驅物質,而這種酮體中的B羥基丁酸更是大腦最佳的能量來源!

7. 營養補充品:如果您已有大腦功能方面的障礙,以下是Perlmuttern建議的七項營養補充品,可視需要補充之(P233、P277)。

 [DHA]1000mg/成人劑量;400mg/ADHD患者;100-200mg/18M寶寶適用
 [白藜蘆醇]100mg、一日兩次
 [薑黃]350mg、一日兩次
 [椰子油]一大匙
 [硫辛酸]600mg
 [維生素D]5000IU/成人營養素缺乏時的使用劑量;2000IU/成人平日保養的使用劑量
 [益生菌]一顆膠囊(活菌數一百億個↑、菌種數十種↑,包括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一日三次、空腹服用


 


後記

針對慢性發炎所造成的問題,我覺得這本書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Perlmuttern不太建議人們直接服用抗氧化劑。根據他的看法,只要給足原物料,人體自己就會製造抗氧化劑囉(P183)!

人體有自己的生化反應,可以在高氧化壓力之下生成較多的抗氧化物,因此我們不必完全靠食物來獲得抗氧化物,細胞可以產生身體所需的抗氧化酵素。當體內自由基的濃度過高,就會啟動細胞核的某種蛋白,也就是還原敏感性的轉錄因子Nrf2,參與細胞內解毒機制,進而產生抗氧化、抗發炎、免疫等反應。

那麼哪些原物料能夠啟動Nrf2因子呢?
Omega3脂肪酸(EPA和DHA氧化之後,能驅動Nrf2路徑);卡路里的限制;薑黃素;綠茶萃取物;水飛薊素(奶薊草);假馬齒莧萃取物;蘿蔔硫素(青花菜);醉茄素(印度人參);咖啡。

大家可以嘗試均衡、輪替攝食以上食物囉!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膚食療的過程,經常要回答長輩一個問題『為什麼異膚小孩不能吃糖?』

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所有食療書籍都是呼籲禁止攝食糖份,原因通常是『吃進肚裡的糖會直接餵食身體裡的壞菌,例如白色念珠菌等』,糖分攝取有害健康。最近老公從圖書館借來Lustig《雜食者的詛咒》這本書,乍看之下是給減重屢屢失敗的人看的,不過我發現書裡對於糖(尤其是果糖)在人體中的作用與影響講解得相當清楚,特別摘錄給大家參考。


 


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並非都以相同的製造而成,Lustig就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方式,說明相同熱量價值、不同類型的碳水化合物是如何影響身體運作:


不同碳水化合物之代謝.png
 

葡萄糖─基本上無害,但不能過量。
葡萄糖是生命的必需品,當它是自然形成不含果糖時稱為「澱粉」,這時它真的只提供能量儲存或燃燒。

代謝方式:攝取120卡路里葡萄糖,其中20%會進入肝臟,其他則被體內其他器官代謝掉。

  • 葡萄糖的新陳代謝由胰島素執行;消耗葡萄糖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會刺激胰島素釋放,促進能量儲存進入脂肪細胞,進而造成體重增加。
  • 大量葡萄糖在肝臟中形成肝醣,這對肝臟細胞無害,也能使肝臟避免釋放葡萄糖進入血液,可預防糖尿病產生。
  • 少量葡萄糖會被肝臟內的粒腺體新陳代謝成能量。
  • 任何在肝臟裡沒有被轉成肝醣、也沒有被粒線體新陳代謝成能量的葡萄糖,就會被轉成三酸甘油脂;血液中三酸甘油脂過高,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 葡萄糖能在細胞中與蛋白質結合,因此造成[問題一]當葡萄糖在全身上下與蛋白質結合時,蛋白質會變得較有彈性,這會助長老化並造成器官的功能失調;[問題二]葡萄糖分子每一次與蛋白質結合,就會釋放出活性氧,如果它沒有馬上被過氧化體裡的抗氧化劑除去,就會造成組織損壞。


葡萄糖過剩有害健康,特別是缺乏纖維質的狀況之下,胰島素對它的回應就有限。不過,你必須長期過量攝取葡萄糖才會得到這些有害影響。

 

乙醇─讓你醉,也讓你上癮。
乙醇是自然發生在碳水化合物新陳代謝過程(發酵)的產物。

代謝方式:攝取120卡路里乙醇,其中10%首度在胃部與腸道裡代謝,10%是在腦部與其他器官代謝(在腦部的代謝會使人產生酒醉效果),最後的80%(96卡路里)會到達肝臟。

  • 大量乙醇進入肝臟之後,會促進活性氧形成細胞損壞。
  • 相較於葡萄糖轉換成肝醣,乙醇則是直接進入粒線體。
  • 任何過剩的乙醇,都會被新脂質生成作用轉換成脂肪,增長的脂質會導致肝臟胰島素抗阻和發炎。
  • 如果這個過程持續,最終會造成酒精性肝病,如果沒有接受肝臟移植、就會慢慢步入死亡。
  • 脂質可離開肝臟,並且在骨骼肌誘發胰島素抗阻,進而引發心臟病。


乙醇藉由腦部的報償路徑提高人體對它的消耗量,當這個情況失控、就會造成上癮。 因此,即使是等量的卡路里,乙醇帶來的危害是比葡萄糖更為深遠的,因為它可能造成各種慢性疾病。

 

果糖─新陳代謝疾病的肇因。
梅納反應(褐變反應)是指食物在加熱之下發生一系列複雜反應,其作用之後會生成褐色產物。我們可以花一個小時、190度的溫度把肉烤成焦褐色,也可以花75年的時間、用36.8度在人體體內達成一樣的效果,因為果糖驅使梅納反應的速度比葡萄糖快,因此會造成體內細胞更迅速老化,並且驅動各種退化的過程,比如說老化、癌症、認知力衰退。

代謝方式:攝取120卡路里果糖,全部的卡路里都將結束在肝臟裡。

  • 肝臟需要更多的能量來代謝果糖,耗盡肝臟細胞裡的三磷酸腺;三磷酸腺耗盡,導致無用的副產品─尿酸產生;尿酸會造成痛風、並使血壓升高。
  • 果糖不會轉成肝醣,而是直接進入粒線體,形成過剩的乙醯輔酶A,超過粒線體新陳代謝它的能力。
  • 過剩的乙醯輔酶A離開粒線體,然後被新陳代謝成脂肪,這會促進心臟病發生。
  • 果糖活化肝酵素,肝酵素會引發肝炎;肝酵素活化會導致肝臟胰島素抗阻。
  • 肝臟裡缺乏胰島素的效用,就代表沒辦法降低葡萄糖,所以血糖會上升,導致糖尿病發生。
  • 肝臟產生胰島素抗阻,表示胰臟必須釋放額外的胰島素,這會迫使額外能量進入脂肪細胞,導致肥胖;而那些被填滿的脂肪大部分是在內臟的脂肪,導致新陳代謝疾病。
  • 高胰島素也會引發許多癌症。
  • 高胰島素阻塞瘦體素發出訊號,給下視丘挨餓的假象,造成你吃更多。
  • 果糖也會造成腸道損壞;原本腸道應能防止病毒進入血液,腸道損壞會導致腸壁出現裂痕,這會增加人體暴露在發炎和更多活性氧之中。使胰島素抗阻更加嚴重,並且強迫釋出更高濃度的胰島素。
  • 果糖經歷梅納反應的速度比純葡萄糖快七倍,這會直接損壞細胞;也意味著敏感的環境中,果糖會加速老化、並發展癌症。
  • 果糖可能會致使人類罹患痴呆。


總之,攝取果糖不會刺激胰島素回應,瘦體素不會上升、動物就繼續吃(沒有飽足感)。長期攝取果糖將產生肝臟胰島素抗阻,並造成慢性高胰島素血症(這與瘦體素發出的訊號相牴觸),而且為了防止多巴胺從伏隔核裡被清除,這又促進攝取更多食物。

無論是乙醇或是果糖,小劑量存在時或許會有些許益處,但是他們都有劑量依賴。以酒精為例,每天五十公克的劑量(大約三杯紅酒)是體內產生毒性的門檻(果糖可能也差不多)。再者,酒精和果糖都會增加數量驚人的活性氧與內臟脂肪,進而產生諸如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相關疾病。陳俊旭博士曾在《怎麼吃也毒不了我》裡提到『台北市上班族約有45%的人有脂肪肝』,所以喝酒的人、以及喝手搖飲料的人同樣都有脂肪肝的潛在風險!

雖然果糖不像酒精一樣會產生酒醉效果,但是,果糖的代謝會烤傷你的肝臟,因此會造成所有酒精造成的疾病。這也能用以解釋為何許多幼兒、學童年紀輕輕就有許多代謝與三高問題,因為這個年紀的患者唯一能攝取到的問題飲食,就非果糖莫屬了!


 


後記

回頭看看我們常見的食物。

一、蔗糖、砂糖、方糖、白糖、紅糖等等,一般的都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各半組成的,是果糖讓東西有甜味、是果糖引起慢性代謝症候群。儘管這些糖表面上是碳水化合物,其實它真實身分是脂肪(果糖被肝臟代謝後)和碳水化合物(果糖被代謝後)兩者的合體;糖使兩種代謝負擔都加重,這就是為什麼糖是雜食動物的困境。

二、手搖飲料、食品添加劑裡的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由玉米糖漿(葡萄糖)發酵,在發酵期間有一半的葡萄糖會變成果糖、用以產生甜味。所以,同樣也是會造成肝臟負擔,並且引發高血糖、使得人體的新陳代謝受到影響。

三、適量水果對健康的人有益,因為水果還有纖維質,但是百分之百純果汁卻比汽水對你更不利,因為果汁已去除纖維、而且裡頭的果糖可能比汽水還多!


 

那麼,糖是如何變得容易造成胰島素抗組和高胰島素血症的呢?其實我們的老祖先一年四季只有收成期能取得水果,現代人卻比以往更容易取得糖!很難想像,人體的生理運作機制、西方經濟政治發展都是現代人過分攝取糖分、進而催生各種慢性病(三高、心血管疾病、過敏、代謝問題)的源頭,也讓肥胖這件事情在當代變得更為嚴重!

Lustig是一位認真又正直的兒科醫生,如同此書前言所提,此書書中所有陳述都是以科學研究、歷史事實、近期的統計數值為依據,如果您有減重困難,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
 


補充 2018.02.24

有篇新研究出現,顯示果糖並不是完全都由肝臟代謝。

首先,碳水化合物會在消化系統就完成消化與養分取得,大腸的腸道菌並不會因為吃入大量碳水化合物而得到過量葡萄糖。原則上果糖在小腸被消化處理,除非是過量的果糖,才會再帶到大腸成為壞菌的食物。注意的是,含糖飲料、果汁等等就可能出現過量果糖。

所以:吃完整水果、果乾,遠比任何即使是天然有機的純果汁來得好!

Ref: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02/cp-msr013118.php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療作者Axe是一個自然醫學醫師,還是個對中國醫學理論有興趣的自然醫學醫師 XD 他認同自然醫學食療很厲害,卻有那麼一點不夠精進,於是在一次Axe自身健康失調的經驗裡,他學到了中醫五行的概念。根據Axe的臨床經驗,他把腸道問題的主要成因做出五大分類,本書第三部分花了很大一個篇幅在講這套分類。

一開始我覺得有點淺,好像一個蘿蔔一個坑、硬塞進去(還對不攏 @@),後來又想到這或許就像異膚,同樣都是腸漏症患者,其實我們的病因可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病因,應該採用不同的療法。於是,我還是認真的整理了第三部分的章節,希望能提供大家一個參考。

 


中國醫學有五行說,從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對應特定的人體器官、季節、味道、顏色,甚至是情緒。Axe認為依照腸漏症的問題根源,可以劃分出五大腸道類型,並且分別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連到Axe網站,測試看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https://my.draxe.com/gut-type-quiz,或者從底下整理的表格簡單判斷,敬請對號入座 XD

五大腸道類型.png  

 

Axe針對五大腸道類型分別有不同的作息與飲食建議(我自己看起來是大同小異 XD),底下專挑出有差異的部分進行說明,以及相對應的治療方法(如果想看完整版可以參考原作囉 ^^)。像是針對腸漏需要補充的益生菌、麩醯胺酸、Omega 3等修補腸道、減輕發炎的補充品,就不再另述囉。

 


[1] 念珠菌型,酵母菌過度增生,問題根源包含:高糖飲食、水果果汁、啤酒酒精、乳製品、豆腐豆漿、生冷食物、寒性食物、避孕藥、抗生素等等,導致身體濕氣過重。比較明顯的症狀是舌頭白苔重,甚至尿道感染等警訊。

此類型的治療方法包含:
a. 溫暖飲食(以熱茶代替冷水,發酵蔬菜也是加熱過再食用);
b. 避免上述所有生濕的食物;
c. 多多攝取苦味食物
d. 積極攝取抗真菌的食物(椰子油、大蒜);
e. 使用有效抗念珠菌的產品(牛膝草精油、葡萄柚萃取物)。

Axe認為,念珠菌型腸道患者很有同理心、有很強的責任感,可是一個人矯正不了全世界,要學習體察自身侷限,別去擔心自身無能為力的人或情況(P306)。放下焦慮與煩惱,輕鬆一下吧!

 

[2] 壓力型,情緒壓力、甲狀腺疾患、腎上腺疲勞、高皮質醇等等問題可能會導致人體養分吸收機能受損、供應器官的氧氣減少、流至消化道的血液減少四倍、腸道酵素減少達兩萬倍。常見的症狀包含:頭髮稀疏或掉髮、性慾減弱等腎上腺疲勞的副作用。

此類型的治療方法包含:
a. 高糖食物會讓血糖和情緒波動(血糖波動本來就是壓力因子),務必降低糖分攝取;
b. 咖啡會刺激腎上腺,也可能損害甲狀腺,建議限制每天最多一杯咖啡因飲料;
c. 多多攝取鹼味食物、深色食物(意指黑色、藍色、紫色);
d. 積極攝取富含B群、鈣、鎂的食物;
e. 使用電解質含量高的海鹽。

運動、泡澡、放鬆與玩樂等活動都能紓解壓力,Axe建議應設法避免去接觸容易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人(因為這些人可能是生活的壓力源),並且需要時懂得尋求幫忙。脫離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心態,花點時間與朋友交遊往來,以免在工作的漩渦裡與世隔絕(P321)。

 

[3] 免疫型,問題根源主要來自:持續吃下使人體有過敏反應的食物,引發嚴重的食物過敏、敏感、不耐等症狀。Axe認為此類的人還可能歷經創傷或悲痛等情緒、或者在成長期服用過量抗生素處方藥,進而導致免疫系統失調;比較明顯的症狀是嚴重的食物過敏。

此類型的治療方法包含:
a. 務必紀錄你的飲食日誌,留意身體對所有食物的反應(二至三日以內的都包含);
b. 十種常見過敏原包含:牛奶、蛋白、小麥、穀類、大豆、貝類、花生、堅果、糖、酒精;
c. 在至少四週去除所有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然後每隔三天把一種食物加回來,仔細記錄身體感受;
d. 預先規劃餐點會很有幫助,也能提早採購與準備;
e. 建議服用消化酵素,有助於腸道適切分解食物,改善因食物過敏引起的消化不良。

Axe鼓勵免疫型腸道患者要常懷感恩的心,也可以藉此振奮自己、讓自己走過低谷與傷痛損失。把感恩之情寫進日誌;同時保留一方天地給痛心的事,人生若有某些部份很艱難、讓你不快,不妨也開口傾訴。有時候,向自己承認人生不如預期,承認在面對當下難關時的憤怒、悲傷、挫折,有助於感恩自身擁有的一切(P336)。

 

[4] 腸胃型,咀嚼不足、飲食過量、消化系統遲緩、長期使用制酸劑等等可能會導致胃酸分泌異常、消化系統問題。當消化系統的運作變慢,意味著食物停留於胃部的時間變長;當胃部經常壓力上升,容易引發幽門桿菌感染,也就是所謂的潰瘍。常見的症狀包含:胃酸逆流、胃食道逆流。

此類型的治療方法包含:
a. 少量多餐、每一口都嚼得徹底,避免晚上七點過後用餐;
b. 進餐前喝杯加了一大匙蘋果酒醋的溫水,可降低胃的酸鹼值;
c. 多多攝取酸苦食物,能幫助胰臟分泌酵素;
d. 消化酵素可確保食物粒子分解,例如甜菜鹼鹽酸可分解蛋白質;
e. 麥盧卡蜂蜜具抗微生物特性,可摧毀幽門桿菌,可一天享用一至三茶匙。

胃酸型腸道患者天生喜歡和人來往,愛找樂子、討人喜歡,但是人際往來中如果遇到不如意,主要情緒就會從愉悅歡快、轉變成惱火忌妒。在對旁人失望或感到悲傷時,有可能會損及胃、胰臟、脾臟和小腸的機能;安排時間和能使你開懷振作的朋友聚聚。找些人來讚美一番,讓這些人曉得你很欣賞他們的工作;找出他人的良善特質加以讚美,自己也會很快樂(P351)。

 

[5] 毒素型,美國高脂低纖的飲食文化,以及來自環境、個人護理產品、加工食品的過量壞脂肪和毒素會加重肝臟和膽囊的負擔,因為肝臟除了負責過濾血液中有害的油脂和毒素之外,還要負責產生膽汁用以消化脂肪,以及推動人體許多重要的生理機制;因此,毒素過載不單影響油膩食物的消化不力、還會直接影響自身的健康狀態。常見的症狀包含脂肪酸機收不良、膽囊疾病、神經疾患、或者紅斑等皮膚發炎。

此類型的治療方法包含:
a. 無抗生素的禽肉、草飼牛羊、野撈魚類、有機蛋白粉、無毒股頭湯都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
b. 多多攝取酸味食物、綠色食物,尤其此類多屬高纖食物,每日攝取30-40公克的纖維;
c. 油品適度,並積極攝取可改善膽汁流動、分解脂肪的蔬菜(甜菜、朝鮮薊、蒲公英葉);
d. 富含維他命B12、葉酸鹽、生物素、膽素、維他命A、脂肪酶的食物可維持肝臟機能正常;
e. 乳薊、小麥草汁、綠球藻、香菜、蒲公英、薑黃、朝鮮薊萃取物等清肝補充品都能幫助肝臟排毒;
f. 高品質的睡眠,尤其午夜一點到三點之間是肝臟修復的精華時間,務必確保您已進入深層睡眠模式。

為了減少心智、身體、情緒的總體毒素,Axe建議毒素型腸道患者可以列出與您衝突爭執的人,接著請學習寬恕他們;可以口頭說出他們的名字、表示原諒,或是親身接觸、友善對待這些已獲諒解的人,或者尋求諮商師解決這個問題(P362)。練習放鬆而專注的思考或冥想,在寧靜地帶進行15-30分鐘的散步、深呼吸,滌淨與放鬆身心。

 


後記

我的想法是,有時候我們可能不會偏屬單一種腸道類型,可能會呈現複合;再者,我們可能因為環境壓力、生活模式的變化,或者因為新的影響因子出現,而改變自身的腸道類型。聆聽身體的訊息,尤其是在轉換環境、吃到各種食物、甚至是營養補充品的時候,仔細紀錄來自身體的變化與感受,時時調整因應之

最後,murmur一下,就像之前分享的日本鶴見醫師批評日本國內的農藥殘留問題、藥物氾濫亂象,Axe也不客氣的指出『美國人口占全世界不到2%,所用殺蟲劑卻佔24%(P52)』、『每十名美國人就有七人至少服用一種處方用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一類藥品的消耗量持續創下新高(P53)』,所以再次強調,農藥與西藥的問題絕對不是只有台灣才有,每個國家都是持續在努力的!尤其以此勉勵在台灣的朋友,不要因為怕吃到農藥就買日本、美國蔬果,坐船漂過來的可能不會比較好 XD 在能選擇的情況下,還是鼓勵大家多多捧場台灣在地有機農作物,至少、正面支持這些友善開墾台灣土地的農民 : )


喔喔,我另一篇整理好像沒提到兩個小細節,這邊也補充一下。

a. 自來水中的氟化物會損壞腸道內壁、消滅益菌(P166),至於哪些東西還有氟化物也可以想像了吧 QQ
b. 氟鐵龍、表面不沾黏的鍋具都是潛在的健康危害(P212),因為鍋具表面的化學物質『全氟辛酸』受熱後會釋出毒素(鍋具不受熱不然是能幹嘛 XD)可考慮改用不鏽鋼鍋、鑄鐵鍋、陶瓷鍋、玻璃烘焙器具囉。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