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酵素,是許多自然醫學醫師所重視的營養素之一,像陳俊旭博士的《發炎,其實不是件壞事》也探討了有關缺乏酵素導致發炎失控的問題,只是似乎因為這個領域的知識挖掘得早,反而被喜新厭舊的人們所忽略。在台灣,想了解這個領域的知識,可以讀讀美國自然醫學博士Humbart Santillo(亨伯特聖提諾)與日本酵素專家鶴見隆史的著作。其中,鶴見的《超級酵素》、《不生病的關鍵祕密酵素》最簡顯易懂,不過聖提諾的《食物酵素的奇蹟》卻把酵素在人體裡的作用講解得最完整,而且他的書早在1998年就已出版,可見其所欲傳播的健康資訊是承受得起考驗的!

有鑑於酵素是我們腸道消化、新陳代謝的基礎,我認為使用酵素是有助於緩解異膚寶寶症狀的,這邊將重點整理如下。

 

//--

酵素由蛋白質分子與能量因子所組成,所謂的酵素活性就是透過能量因子推動人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藉以維持生命的正常運作。

1. 來源:酵素是人體賴以為生的動力,酵素主要是由人體自行合成,部分酵素則可以取自食物。

2. 分類:酵素具有專一性,特定的酵素只能用於特定的功能,依其功能可分為:消化酵素(負責消化分解食物成人體可吸收的營養分子)與代謝酵素(將營養分子轉換成能量,用以促進新陳代謝、維持免疫運作、協助細胞修復、調節神經系統與平衡荷爾蒙等);其中,消化酵素依其作用對象可分為:澱粉酶、纖維酶、脂肪酶、蛋白酶,唯有消化酵素可以由食物攝取而成。

3. 不耐高溫:在48-65度的熱水中,食物中的酵素活性就會幾乎被破壞殆盡,包括48度長時間加熱、65度瞬間加熱的烹調方式;在60-80度的熱水中烹煮1.5小時,酵素活性就會全數消失。
 

接著,我們從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發炎反應來看酵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酵素與消化系統

所有的天然食物都富含酵素,人們吃下食物之後,會運用食物本身帶有的酵素、以及人體產生的酵素來共同消化食物。然而,食物如果經過高溫烹煮之後就會失去酵素活性,吃下這些食物的人們只能透過自行合成的酵素消化食物,反而增加人體的負擔。

再以人體消化器官的運作來看,將胃依酸鹼值變化分為兩個部:位前半部的酸性溫和、胃蛋白酶的活性並不強,食物中只有來自唾液的澱粉酶可以幫助一部分澱粉分解;需要等待食物移到後半部,胃酸升高、胃蛋白酶的消化活性增強,食物中蛋白質的分解才會開始。然而,烹調過的高蛋白質食物,如果來不及經過充分的分解就直接進入小腸,容易產生發酵腐爛,再經由小腸壁將這些毒素吸收進入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堆積。根據估計,約有80%的疾病是由於消化不良的食物所產生的次級產物,被身體吸收所導致。

適當的飲食有助於不必要的器官失調和疾病,來自天然環境、未經烹煮的食物所帶有的酵素至少能協助5-75%的消化作用,因此能大幅降低身體分泌消化酵素的負擔,並且轉來支持代謝酵素的分泌。

 

酵素與免疫系統

未消化的蛋白質、病毒、細菌、真菌、毒素,或細胞每天排出的廢物,這些物質進入血液、進而引起免疫系統產生反應,即稱之為抗原;當免疫系統辨識出這些抗原,針對每一種抗原產生出相對應的免疫球蛋白,即稱之為抗體。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就像鑰匙與鎖嵌合在一起般形成『循環免疫複合體CICs』,這種CICs會刺激免疫系統的清道夫─巨噬細胞來毀滅、吞噬、清除之。

正常情況下,人體會自動清除CICs,沒有後遺症;但是若CICs來不及清除、過量囤積在人體,就會影響身體運作(人體細胞間的溝通是透過一種稱為細胞激素的荷爾蒙的釋放與接收所進行的。細胞激素有許多種類,用以傳送不同訊息給細胞。所有的細胞膜上都有接收器,接收器接收各種細胞激素,進而指揮細胞進行各種活動。當病毒入侵時,細胞激素會釋放這個訊息,藉由血液循環到全身,因此整個身體都會知道有病毒入侵。但是,如果CICs堆積在細胞表面,把接收器擋住,導致訊息接收不正確),進而引發自體免疫疾病、慢性發炎、心臟病、癌症等疾病。

酵素之所以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因為酵素(包含胰臟酵素、蛋白質水解酵素、解脂酶、澱粉酶、木瓜酵素)可以分解CICs,並且抑制形成免疫複合體。

蛋白質水解酵素已證實可以協助調節細胞激素的傳遞系統,因此酵素確實可以強化與調節我們的免疫系統。

 

酵素與發炎反應

當身體出現化學性、物理性、微生物、外來物的傷害,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藉此修補與恢復身體的正常功能。首先,身體為了防止傷害擴散,會先鎖定受傷的範圍:細胞和微血管排出液體,讓白血球聚集在病灶,以血栓物質(不溶於水的纖維蛋白)封住受傷發炎的部位。發炎時的疼痛、紅腫等症狀就是因為纖維蛋白快速與循環系統發生反應所致。接著,身體會開始在鎖定的發炎部位進行修補與恢復(由白血球吞食細菌或受損組織)。

為了治療發炎部位,纖維蛋白會使血液變濃稠、增進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同時管制該範圍物質的進出、導致血液循環減緩;但是,血液循環要恢復,身體才會恢復正常!所以,彈性調節纖維蛋白就變成很關鍵的工作。

健康的狀況下,纖維蛋白形成時,淋巴球會分泌蛋白質分解酵素(藉此將纖維蛋白分解為較小的胺基酸),用以調度纖維蛋白。當身體內該酵素缺乏時,口服木瓜酵素、胰蛋白酵素、鳳梨酵素,能促進傷口癒合速度。

 

//--

總之,酵素重要性包含:增進腸道健康、提振免疫系統、收拾發炎反應、強化排毒功能、分解膽固醇與儲存脂肪等,那我們可以透過那些方面來攝取酵素呢?這本書至少提供了三個管道:

1. 生食:能得到最完整的酵素與營養;然而考量現代人腸胃道已經過演化,也無法適應肉類的生食,只能建議多食蔬菜水果,少用高溫烹調食物。

2. 酵素:能直接補充消化系統所需的酵素,必要時、更可以在餐間補充蛋白質分解酵素。

3. 蔬果汁:因為蔬果汁對於腸胃道的消化負擔較輕、消化時間較短,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快速將營養成分送到血液裡,相較之下、一般膳食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消化,所獲得的營養又因為加熱的關係被破壞殆盡。我認為是最天然、最適合異膚寶寶 ^^

 

 


後記
 

補充聖提諾在書裡提到的〔嬰兒健康兩大關鍵〕

1. 媽媽懷孕前就應該將體內毒素排清,否則懷孕期間媽媽血液中盡是毒素、腸道裡也是有毒的黑便之下,胎兒吸收這些有毒物質,儘管再好的照顧,最少也要三年才能將胎毒排乾淨!

2. 全母奶對異膚寶寶而言相當重要,因為母奶含有嬰兒成長所需的所有營養,尤其是大量的活酵素!
不過我知道有些媽麻會透過瓶餵的方式將母奶先行擠出來、加熱餵食,可能就要特別注意加熱的溫度,以免酵素活性流失囉 @@
 


更新
 

後有整理鶴見《不生病的關鍵秘密:酵素》,連結點此,敬請卓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