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不少書,整理過一些書摘,有關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幾乎每本書都在努力強調特定礦物質的不可缺乏,例如、以及這篇的鎂。書越看越多,我發現除了特定時期需要特別補充某一營養品(例如發燒時補充鈣、發炎時補充C)之外,我越來越不支持把營養品當藥吃的方式... 因為我突然發現每一個營養元素都有其重要性、特性,在科學界、醫學界把所有營養元素都掌握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持續補充單一營養品會不會有什麼負面效應,但是人類的知識要窮盡所有的營養元素,根本還有很大一段空間要努力,因此最好的飲食模式還是均衡、多方輪替為上!

這篇是來自 Carolyn Dean 的《鎂的奇蹟》,Dean是醫學博士,同時也是自然療法、針灸、順勢療法、草藥的認證臨床營養師。這本書從2003年出版至今,已邁入第三版,足以見得這本書中所強調的鎂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大眾給看見與重視。

鎂會協助數百種酵素的運作,是促成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又是細胞製造與生長的必備元素,因此無論是動物或植物,鎂都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鎂是負責產生ATP的重要元素(『ATP必須與鎂離子結合在一起才能具有生物活性』),又我曾讀過有人把ATP類比為中醫概念當中的『』,因此在中醫治療過程當中發現有氣不足的狀況,那麼有關鎂的相關資料就非常值得您閱讀。

這篇整理Dean的觀察報告,首先說明人體缺鎂的主要原因,再來說說鎂在人體內參與的活動,以及慢性疾病的惡性循環。
 
 


【缺鎂的原因】

一、貧瘠的土壤,肥料卻無法取代礦物質的重要性(P97)

土壤中如果沒有活的蟲子,也沒有能讓土壤恢復含氮量的促生菌,土壤就會死亡。蟲子能夠讓土壤鬆軟,留下肥料,如果沒有這種活動,土壤就會很堅硬,沒有任何孔隙;土壤中的細菌則讓植物能夠吸收某些養分,沒有了這些活動,植物就會變得很脆弱,也沒有足夠的營養。

使用碳酸鉀的肥料,會使植物生長時吸收過多的碳酸鉀,就很容易造成含鎂和含鈣量過低,含鉀量卻很高的情形。

二、土壤的侵蝕、甚至酸雨都會耗損土壤中的鎂質(P99)

酸雨中含有硝酸,異常的土壤酸化會讓土壤釋出鎂和鈣來中和過多的硝酸;當礦物質都被消耗殆盡,硝酸就會與土壤中的氧化鋁作用,進而導致鋁在植物中推積,讓植物難以生存。

有些地方則使用石灰(氧化鈣)來解決土壤過酸的問題,卻反而造成鈣鎂比例失衡。

三、食物加工過程會造成鎂的流失(P100)

將堅果與種子榨油、將全麥精製成麵粉、將米精製成白米、將玉米磨成玉米粉、從糖蜜中萃取出白糖,都會流失鎂。

在廚房燙青菜時,鎂也會跑到水中。

生吃有機蔬菜是最能確保攝取足夠鎂質的方法;如果一定要吃熟食的話,建議蒸個幾分鐘就好,並且把蒸完之後富含礦物質的湯當作高湯使用。

四、消化過程,胃酸過少會阻礙鎂的轉換(P101)

礦物質往往會和其他礦物質結合,並且被攝取到體內。鎂化合物進入胃中之後,需要酸性的環境才能分解成離子狀態,以便讓身體有效利用。但是,當身心壓力大、缺乏鎂時,會減少胃酸的分泌,導致礦物質更難被轉換為身體能夠吸收的形式。

另外,由於鈣不溶於水,鈣質同樣仰賴胃酸將之溶解,但是當鈣質離開胃部的酸性環境,進到小腸鹼性的環境時,除非有足夠的鎂,否則就會沉澱;換句話說,沒有鎂協助鈣質溶解,鈣就會沉澱在全身的軟組織當中。

>> 鈣質沉澱在大腸中,過多的鈣會阻礙蠕動,因此造成便秘。
>> 鈣質沉澱在腎臟中,並且與磷或草酸結合,就會造成腎結石。
>> 鈣質沉澱在膀胱中,造成尿道無法完全放鬆,因此膀胱充滿尿意而產生頻尿的問題。
>> 鈣質沉澱在動脈壁當中,造成血管硬化,也會包覆住血管中沉澱的膽固醇(斑塊),造成動脈硬化,因此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 鈣質沉澱在腦部,可能是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原因。
>> 鈣質沉澱在氣管壁內,造成氣喘的症狀。
>> 鈣質沉澱在身體組織(器官或肌肉)的細胞外液中,降低細胞膜的滲透率,就會使得葡萄糖(非常大的分子)無法通過細胞壁,細胞中的粒腺體也就無法產生ATP。
>> 體內鈣質過多造成的高血糖,也往往容易被誤診為糖尿病。

五、飲食狀況(P104)

1. 健康腸道+能夠運送鎂的蛋白質分子+適當的副甲狀腺荷爾蒙+水分吸收的比例 → 鎂的吸收程度

白色念珠菌在腸道中過度增生會導致腸漏症,腸漏症影響鎂的吸收,鎂的吸收不佳再惡性循環產生腸躁症、酵母增生、食物過敏等問題。

2. 抑制鎂質吸收的物質

鈣、磷、鉀、鈉、乳糖的量。
鐵劑(如果需要額外補充,中間必須間隔數小時)。
氟化物(水、牙膏、抗憂鬱藥物) (P65)

富含丹寧酸的紅茶、綠茶、濃茶
富含葉酸的菠菜、甜菜(需要烹煮來去除草酸)
富含植酸的種皮、麥麩(需要浸泡八至十二小時來去除植酸)
黃豆(需要透過發酵來去除植酸)

3. 缺鎂的飲食型態

高蛋白飲食 >> 消化蛋白質時會產生同半胱胺酸,代謝同半胱胺酸需要鎂,否則同半胱胺酸過多會讓膽固醇氧化(脂肪氧化裂解、脂質過氧化),進而造成血管的傷害 >> 建議額外補充300毫克的鎂。

高糖高碳水飲食 >> 消耗一個葡萄糖需要28個鎂原子,分解一個果糖分子則需要56個鎂原子;除此之外,飲食過度精緻(含過多白糖與白麵粉)會使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時,血糖迅速飆高、身體釋出的胰島素過多,進而導致血糖下降的速度飆快,又因為平衡血糖需要用到鎂,因此高碳水飲食便需要足量的鎂來支援之。

加工食物 >> 磷質含量過高,磷會和鎂結合形成不溶於水、身體無法吸收的磷酸鎂

六、藥物

包括利尿劑、支氣管擴張劑、避孕藥、胰島素、毛地黃、四環黴素與其他抗生素、腎上腺皮質固醇、古柯鹼、尼古丁等。

七、來自身心的長期壓力

長期承受時間壓力與緊張、情緒的心理壓力會使腎上腺素上升,這種壓力荷爾蒙會消耗體內的鎂(P85)
A型性格的人,個性十分主動積極,或許就有此方面的疑慮。

八、運動後的汗水

激烈運動和在炎熱的天氣中活動,流汗會帶走鎂,造成鎂的流失(P85)

九、性別差異

女性體內循環的紅血球數量較少,因此能攜帶的鎂也較少;
但是相較於男性,女性運用鎂的效率較高。

懷孕與哺乳期間,女性很容易缺鎂;
經前症候群與經痛也可能是缺鎂所導致。

好發於女性的甲狀腺亢進會促使新陳代謝加速,加速消耗ATP。

 

那接下來,書裡介紹鎂在人體有五大類型的活動(P89),由此可以推及慢性疾病的惡性循環情況。
 
 


【鎂在人體主要負責五大類型活動】(P89)

一、鎂→酵素→人體的生理機能
植物進化到能從太陽獲得能量時,鎂就是生成葉綠素的重要成分,所以無論在動物或植物體內,鎂都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會影響數百種的酵素運作。
鎂是許多人體化學反應的輔因子,負責協助酵素正常運作,促動各種生理機能,包括調節體溫。

二、鎂→ATP
鎂和維生素B協助消化、吸收蛋白質,並且利用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最重要的是,鎂負責活化ATP來產生和運送能量。

三、鎂→RNA→蛋白質→DNA→健康細胞
鎂與ATP的結合能夠透過發動RNA的訊息傳遞,促發身體生產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不僅是DNA生成的要件,也會引導酵素與營養來形成身體的健康細胞與結構。

鎂在體內參與健康細胞的生成,包括:
a.合成蛋白質
b.維持核酸結構完整
c.穩定細胞膜,防止肌肉神經過度興奮,減少細胞膜收縮

四、鎂協助神經訊號的傳導
鈣質透過由鎂看守的鈣通道進入細胞當中,並在完成任務之後,立刻將鈣排出細胞之外;鈣質如果沒有排出、累積在細胞當中,會造成細胞過度敏感與鈣化,進而擾亂細胞功能。

再來看身體的神經傳遞功能:身體所有活動的動力均來自電位轉移,這些微量的電流會透過神經傳遞;體內電流的導體是鈣質,鎂質則能維持血中鈣質的濃度。此外,鎂負責容許鈣質進入神經細胞當中,這些鈣的能量剛好讓電流沿著神經系統傳送至腦部,或由腦部傳出,傳導完成之後,再將鈣排出細胞外。

如果沒有鎂的保護,過多的鈣會刺激脆弱的腦神經細胞,讓這些細胞不斷放電,消耗細胞內儲存的能量,造成細胞的死亡

五、鎂協助肌肉放鬆
鈣會讓骨骼肌的纖維收縮,鎂則能使肌肉放鬆。(P94)

鎂能幫助體內的鈣質溶解,藉此避免鈣質在體內(包括平滑肌、器官組織)沉積而導致各種疾病,舉凡肌肉痙攣抽搐、纖維肌痛、蛀牙、乳房組織鈣化、腎結石、膀胱硬化(造成頻尿),以及血管痙攣收縮、血管硬化、顳動脈刺激(造成偏頭痛)、氣管緊縮(造成氣喘)、子宮痙攣(造成經痛)、血管收縮(造成高血壓)。

 
 


基本上,Dean整理的缺鎂原因可以歸納出兩個方向,一個就是飲食當中缺鎂(原因來自貧脊的農耕環境、以及每日攝取富含鎂值的食物來源不夠充分)、另一個則是消化問題(胃酸不足腸道環境不健康)。

再看鎂在人體中所扮演的幾個關鍵角色,可以發現一旦我們攝取的鎂不夠,確實無法推動體內重要的生理活動,因此在面對飲食失衡、身心壓力、運動排汗、環境毒素、藥物代謝等問題的時候,就越加無法承受。

鎂.jpg

  

人體會大量消耗鎂有幾個主要的原因:

一、飲食失衡;包括:酸性食物攝取過量(需要鎂來平衡血液酸鹼度)、垃圾食物裡的添加物(需要肝臟代謝),甚至是精緻食物過量(分解葡萄糖需要鎂,血糖起起跌跌也需要鎂來平衡)。

二、身心壓力;壓力會釋放出大量的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促使儲存在肝臟中的能量被釋放出來,在此階段鎂會被大量消耗來轉換為能量;接下來,腎上腺素驟升會引發血糖下降,結果身體又為了處理低血糖的問題而釋放鎂(P120)。

罹患慢性疾病,是有別於心理的身體壓力,這種長期下來的慢性病病程不僅帶給身體負擔,痊癒過程的消炎作用也需要鎂的參與(P26)。

而除了身心壓力,研究發現身處在噪音中達48個小時,血清中的鎂就會大量增加(因為鎂從組織中釋出),同時透過尿液排出體外的鎂也會增加,呈現出缺鎂的狀態(P121)。

三、運動排汗;人在運動時本來就需要大量的能量(ATP),而當肌肉在進行迅速收縮與放鬆的運動時,如果鈣太多鎂太少,肌肉就會痙攣,並且造成乳酸的累積。 清除乳酸的酵素需要鎂的參與(P234)。更不用說其實運動本身就會對身體造成壓力,而身體也會釋出腎上腺素來回應(P140),結果引發另一場消耗鎂的行動。 

四、環境毒素;事實上,很多我們認為安全無虞的物質,不只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還會消耗儲存在我們體內的養分(P229)。鎂被用來預防低血糖及腦部暴露在毒素中所造成的細胞死亡連鎖反應,是最重要的神經保護劑之一,保護細胞不受到環境中各種神經興奮劑-如殺蟲劑、除草劑、食物添加劑、溶劑、清潔用品等-的毒害(P132)。

五、藥物代謝也會大量消耗鎂。

另外,針對酵母菌感染、反覆感冒、流感等症,許多醫生會開立抗生素,但是抗生素會破壞腸道健康,反過來影響身體攝取鎂的能力(P230)。

 

總之,由於鎂在人體許多重要生理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連帶影響失衡的人體罹患各種慢性疾病,以下整理Dr. Dean認為與缺鎂有關的疾病,建議患者可以參考書中論述,試著補充鎂來逆轉疾病!

缺鎂的延伸病症.jpg

 

值得一提的是,Dean提到當你對醫生提問疾病原因是否可能因為缺鎂,並且做血液含鎂量檢測的時候,結果通常是不準的,然後就會被醫生反駁 @@。但是主要是因為,我們體內的鎂60-65%是儲存在骨骼與牙齒當中,其餘則分別儲存在肌肉、組織的細胞(濃度最高的地方位於心臟與腦部)當中,血液裡的鎂僅佔全身鎂含量的1%(P88)。因此,Dean建議應改以紅/白血球含鎂量檢驗、EXA檢驗、鎂挑戰測試、血中鎂離子檢驗等方法來檢測比較準確(P270)。

 
 


對大眾而言,檢驗是否缺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補充鎂,然後看看病症是否有所改善。

補充劑量以每公斤 6 - 8mg為原則,無論男女。(不適合鎂療法的狀態:腎衰竭、重肌無力症、心跳過慢、腸阻塞。)

Dean提到幾個方式補充鎂,包括口服皮米鎂、靜脈注射鎂、自皮膚上噴拭鎂油。

口服劑型還可以選擇:甘胺酸鎂、牛磺酸鎂、乳清酸鎂、檸檬酸鎂,以及幾個注意事項:

a. 分次服用,可避免造成腹瀉。
b. 兩餐之間,或者早晨傍晚使用,效果尤佳。(P302)

c. 維他命B6、B2能增加進入細胞中的鎂量。
d. 鎂與一些重要的脂肪酸(魚、堅果、種子、亞麻籽當中所含的EFA)也是相輔相成的。
e. 建議均衡攝取其他微量元素,並且喝足水分,能夠幫助身體保留水分。(P62)
f. 避免服用過多的鈣、維他命D。(P71)
g. 如果有其他用藥,要適時調整劑量以符合身體所需。(P62)

也可以選擇用鎂鹽泡澡。

 

如果想透過飲食來增加鎂的攝取量,可以多吃綠色蔬菜、堅果、種子、豆類、未加工處理過的穀類食品。

Dean在書中也有整理食物含鎂量的表格,但是我們仍無法得知在市面上所能購買到的食物其種植環境中含有多少的礦物質 @@。

鎂食物.jpg

最後,食用海鹽、含鎂量高的鹽,以及富含鎂的礦泉水(例如美國Adobe Springs、美國Santa Ynez)也能增加體內含鎂量。

 
 


後記

當異膚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似乎確實會逐漸出現一些與缺鎂相似的症狀,我想可能是因為異膚本身就是一個慢性發炎的疾病。這篇對我們來說收穫不少!

《鎂的奇蹟》一直是自然療法裡非常熱門的書籍,僅以這篇整理,提供給有需要的人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