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練習薩提爾的過程,我個人覺得最有挑戰的,其實不是感受(情緒),反而是觀點的部分。
 
許多人總是在教養過程當中以為自己被情緒困住了,被一波又一波的情緒浪潮翻滾到不行,但是在我看來,這當中有不少人被困住的,不是情緒,而是觀點。
 
 
--
 
觀點,就是思想、看法、信念、成見、假設、規條,是我們從小到大、與人們一次次的應對進退經驗當中所形塑出來的。
 
李崇建說:「對自我內在觀點的探索,也許會發現長期信奉為真理的信念,其實只是來自原生家庭的規條。」
 
多數人觀點的形成,幼年階段最大影響就是在原生家庭裡,求學階段則是來自學校與同學、朋友之間的互動。
 
 
舉例來說,一個沒什麼堅持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媽媽擔心他太隨興、長大會吃虧,總是耳提面命要他『你要有主見!』
 
所以這個孩子的內在就有一個觀點,「我要成為有主見的人!」
 
但是如果他的本性就是個隨興的人,對他來說「做自己很痛苦,因為媽媽會生氣...」
 
 
有時候則是反過來,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或許會因為太有意見而需要周遭人持續跟他配合。
 
如果他的內在自我價值太低,也很容易落入「做自己也很痛苦,因為朋友會覺得我難相處...」
 
 
當我們的觀點持續被制約,讓我們無法在尊重自我、尊重他人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往往很難達到自我理想中的境界,多數人會因此持續陷入『我就是不夠好!』的內心戲...
 
 
周遭總是出現『你要做到什麼,我才能給你肯定』的聲音,的確很讓人沮喪。
 
不過,其實我們不需別人的認同,就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的!
 
因為我們自己就能照顧好我自己!
只要願意努力照顧自己,我就很了不起了!
 
 
(當然,年幼無助的孩子除外...)
(所以心理學的內在小孩都是在年幼時期形成的...)
 
 
--
 
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與學習...
 
 
【人們緊抓著的觀點,往往連自己都很難察覺到。】
 
例如說,有些人根深蒂固的觀點可能是:
 
『我一定要做出正確選擇,否則我就死定了!』
『其他人如果沒有做出正確選擇,他們就會連累到我,我就死定了!』
 
所以我們會汲汲營營地分析再分析、研究再研究,檢討再檢討、批判再批判、...
 
 
又例如,家長很容易會出現的幾句話:
 
『他(小孩)就是故意要惹我生氣的!』
『如果我現在不讓他得到教訓,他就會繼續這樣子放肆!』
 
但是,這是事實,還是單純只是你的觀點(假設)?
 
事情真的會如此演變嗎?
事情真的需要如此演變嗎?
 
 
 
--
 
很多事情,多問個幾次就會開始發生改變。

這就是李崇建讓我們在探索自我冰山過程放入的『好奇』。
用好奇鬆動自己的觀點,允許更多元的觀點進入,於是交流才能開始... 
 
 
 
--
 
觀點會變成一種解讀工具 interpretative frames,會變成一副濾鏡。
 
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生命故事當中獲得某些觀點,有些觀點讓我們得到不錯的發展,讓我們更加滿意地戴著這副專屬濾鏡在看世界,或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以及自我定位)的角度。
 
 
有些人,接觸到一個不同的觀點,不會好奇,反而第一個意圖就是去分析、比較、評判,甚至挑戰它。
 
(很有毅力,有時候我真的非常佩服這類個性的人...)
(我相信他們的努力,也是可以轉化出讓世界邁向某個進步未來的動力~)
 
然而......
 
 
【所有的觀點沒什麼好壞,無法用『結果的是非』去衡量,因為觀點都只是在那個當下、那些過程中,一個選擇罷了。】
 
你只是在那個當下、某個角度,為了維護某些初衷,而選擇某些觀點。
 
尤其是維護這些觀點時總是能伴隨著某些好處。
 
例如媽媽就會少嘮叨、例如朋友就會比較多
 
(雖然好像沒了自己...)
(但這就是凡事總有一體兩面。)
 
 
【所有的觀點都是開放給人自由選擇的,但是唯有真正自由的人,才可以達到有所堅持、有所不堅持的境界。】
 
佛教經典要我們學習「放下」,
其實就是要我們放下對觀點的執著。
 
因為觀點是沒辦法比較、批判的。
你只能選擇。
 
 
有些觀點會讓你覺得「不,我離不開!我真的沒辦法!」
有時候,我覺得這就像是業力的其中一種模樣,它囚禁著你、緊抓著你,讓你改變不了、放棄不了,是一股不讓你放下某些觀點的力量。
 
一個自由的、超越的人,就是能真正放下了業力糾纏的人。
 
 
 
-- 
 
除了心理學、除了宗教,管理學其實也談到了不少這類議題。
 
 
管理學大師Chris Argyris要管理者練習『行動中的反思 reflection in action』,去反省自己表面行為底下的內在觀點。
 
『唯有坦誠地處理自己的假設,才能看清楚這些(未經驗證的)假設是如何影響自己的心智模式。』
 
 
另一個大師Peter Senge《第五項修練》中的其中一項修練,就是心智模式的覺察。心智模式可能是簡單的概括式看法,也可能是複雜的理論,像是有關人與人之間互動方式的假設。最重要的是,心智模式會影響我們如何行動。
 
『即使在理論上應該是最客觀的科學家,也無法絕對客觀地觀察這個世界。』
 
 
 
-- 
 
這些反思,讓我想起當年薩提爾課堂上,筆記裡老師的話...
『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因為這是一個真實而完整的世界!』(別的物種先不論,)地球上就有五十億個人,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生命是如此豐富而有趣~
 
因此...
『再準確的訊息,只要經由人之管道理解、翻譯而出,至少一半虛,一半實。更遑論角度相異的人,話語文字即出現多種含意。謹慎你的思考,寬容別人的解讀。』(湛)
 
 
當每個人都能找到自我與外在─多元觀點之間的平衡,或許這個世界就能自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gela 的頭像
    angela

    AngelaWu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