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唯工博士,作為一位物理學背景的博士,來研究中醫當中有關人體氣之運行,是非常有趣的。王博士心胸開闊,能廣納東西方的不同見解,也從中發現問題,設法用科學的方法找出合理的解釋。我很喜歡他在書裡面的一個概念:有時候我們為了便於找出解答,喜歡將事物的『相關關係』看作是『因果關係』,但是這就犯了研究當中非常基本的假設錯誤,因此導出錯誤的結果與解讀

這本書《氣的樂章》是他的大作之一,首先提出西方醫學無法解答的問題,並帶出他由中醫學習、觀察到的理論,最後用他所能開發出來的儀器去設法驗證它。

 

西方醫學認為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是利用血流的動能來促使血液往前衝;然而,王博士認為西方循環理論下的生理學無法解釋人體的七個現象:

1.為什麼心臟要放在生物體軀幹上半身1/3至1/4的位置?心臟功率只有1.7瓦,如果真的是透過心臟把血液推入人體全身的血管與器官,把心臟放在腦部不是更可以因地心引力提高血液向下流動的循環效率?
2.為什麼主昇動脈在離開心臟之後大轉180度?這以流量理論的觀點來說超不合理,血管轉彎不但毫無意義,還會造成阻力,讓所有的血液循環動量消失。
3.為什麼生物體器官與主動脈連接處都以硬管90度相交?以向量分析的觀點,90度剛好沒有分量,主動脈的血應該不會流到器官,導致所有器官缺血壞死。
4.為什麼會有舒張壓?血液擠向動脈的壓力稱為收縮壓,血液從動脈流出的力量稱為舒張壓。以流量理論來說,不但不該有舒張壓,最好還是負的,因為負壓能讓血液流得更快;而且現實中,舒張壓一低於50毫米汞柱就必須急救了。
5.為什麼生物體的心跳有一定頻率?
6.為什麼生物體的體型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由於大動物需要的血比較多,所以應該要跳得比較快、供血才會多;但是事實上,心跳速率卻是大象慢、老鼠快。
7.為什麼生物體能夠運動?生物體能夠在血液循環的同時,隨意運動,而不會因為我們舉起手臂而導致血液循環失衡。

 
自然演化當中,任何被留下來的機制都一定有其保存價值,然而這些西醫無法解釋的生物循環系統的機制,卻能用中醫的氣與經絡來說明。

 


一、氣

中醫的『氣』是用來增進身體特定機能的特定物質。他指出,即使人體所有器官都待在正確的位置上、營養物質都送入人體,仍需要有『氣』去運轉,才能讓所有的功能都發揮出來。

除此之外,中醫還可以依氣的功能非常細微地分類,包括元氣、宗氣、營氣、魏氣,各自有不同的生理意義。元氣繫於命門、運行於三焦,若以循環系統來看,元氣是從心臟與循環而來。宗氣則是血裡面所含的氧氣,是從肺去交換的;營氣是脾胃運化的水穀,是經過腸胃消化的營養;衛氣是衛在脈外、防禦外敵,就是你的抵抗力,像是白血球、殺手細胞、免疫球蛋白等等,分佈在腠理中、鼻腔、口腔等處。(P51)

當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氣不通暢,就會產生酸麻腫脹痛癢的感覺。

 
王博士以科學角度去研究中醫理論,認為氣就是一種共振(resonance)。(P52)在每一次的心跳,心臟搏動將血液從心室搏出到主動脈,事實上是打出一個脈衝;仔細分析這個脈衝可以發現,它包含各個經絡的頻率,也就是各個諧波都有,只是比重不同。

1.血壓波形與共振能量是匹配的;主動脈中越往下游,動脈血壓波越尖、血壓越低。(P62)

//走體表的都是奇經八脈,屬於三焦經,整個腠理是一個共振腔;走內臟的小血管因為經過內臟再分支,主要跟內臟同一個共振頻率。
//當心臟打一個能量傳到器官的時候,器官本身就能接收共振能量,並不需要額外產生能量來克服血管或其他非共振部位的阻力。換句話說,器官內需要的能量主要是葡萄糖氧化所產生的能量,用來維持細胞膜電位,也就維持了血管的彈性特性。

2.血壓在血流到微小動脈時降下來。靜脈血液回流的作用力主要靠的是肌肉的運動,靜脈回流不足亦即『心腎不交』。(P60)

//腳上的循環是以腎氣為主,當腎氣足夠,到達腳上的動脈脈動還會拍打它鄰近的靜脈血管,讓血液回流。但是當腎氣不足,傳送到腳上的壓力就不夠,振動就不夠維持足夠的心臟血液回流,就不能滿足Starling's Law的要求。
//腎氣虛的人最好多走路,走路能補回腎氣,心腎不交就解決了。
//晚上睡覺腎氣仍然不足,因為頭與心略高於腳,即使心臟很用力幫浦,血還是打得不夠,氣血還是不足,這就是『心火旺』;這時就必須靠腎水來救了。

3.人體每一個器官或經絡都有其特性頻率,在它和主動脈耦合共振時,能夠耦合出一個新的頻率。

4.以共振觀點就能解答生理學上有關循環系統的七個現象。(P65)

 

二、經絡

所謂的經絡,是與穴道、器官形成一個完整的共振網路,由此促成人體循環的推動。

血脈上的器官、經絡上的穴道對循環系統而言,不單純只是負荷,而是加壓而使得共振更好。(P87)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重演全部的演化過程;心臟剛開始形成時也只連接一條主動脈,只有一個基頻,是主動脈的天然頻率;隨著心臟打出能量,共振頻由低向高的產生,器官經絡也逐一長出,包括:視覺+延腦與肝經、聽覺+平衡器+脊椎與腎經、肌肉+內分泌與脾經、嗅覺+呼吸功能與肺經、味覺+消化功能與胃經、大腦左右分化+頸部與膽經、循環調控神經整合+膀胱經、代謝分化與大腸經、觸覺+肩膀與三焦經、思維發展與小腸經、心經。(P75)

從前一器官打出來的諧波的共振頻率,被吸收之後會再產生另一個共振頻率,並且傳到下一個器官。也因此,若前一器官機能受損,必定連累到下一個器官;例如肝臟影響腎臟、腎臟影響脾臟。中醫治療過程也確實要把握這項原則,任何一條經絡都會受到前一組經絡影響。

 

穴道的共振頻率與其從屬經絡的共振頻率相同。穴道是震動的最大點,也就是反應點。壓到穴道、抑制振動,就會抑制大動脈中傳送的壓力波。穴道是會加強血液壓力波往下傳送的中繼站。

值得一提的是,靜脈是沒有彈性的,所以靜脈不會振動;靜脈與動脈之間掛一個穴道,即不會阻礙動脈的振動,還會幫忙振動。(P111)

 

三、氣之運行即為循環

人體當中動脈血液以共振的方式運行,動脈血液通常流到組織微血管的網狀結構後流回到靜脈,另外、動脈血液也可以經過靜脈─動脈直通分路AV shunt直接流回靜脈。(P83)動脈到達手腳末端,都會形成一個個迴流圈圈(到頭循環的動脈亦是如此)。這些迴流圈位置恰好在中醫的幾個急救大穴上,上焦的人中、手心的勞宮、腳心的湧泉。

王博士的壓力波理論認為,壓力波在一般管內均會反射,但身體有避免反射的設計,當血壓自迴流圈兩端傳來便相衝、抵銷而避免了反射。又為了避免不能完全消掉反射,便利用如洩洪道般的AV shunt將多餘血液導走。而血管末端之網狀結構,不論是否有AV shunt都可以消除血液壓力波之反射;所以這些迴流圈的形式,加上迴流圈外的各種網狀微循環的結構,一方面增加吸收血液壓力波的能力,一方面降低反射。

換句話說,人體靠著手腳、頭的血管網路特殊結構,一方面引導血液壓力波往下傳輸,一方面避免反射造成的輸送效率不佳。也因此,嘴唇、手腳便是我們觀察頭、手腳循環好壞的最佳指標。

 

身體每個器官的供血量會隨其共振頻率而不同,器官除了調整血管彈性之外,還可以調整開口數量(血流流量)。(P101)一般人體的開口大約會在百分之二左右,如果不夠就會開到百分之三、百分之四,假如開到百分之五、百分之六,就會開始有『風』的現象,脈膊就會不穩。如果再惡化就很嚴重了,表示缺氧缺得很嚴重,器官就會開始出現硬化的現象,並且有可能內出血、也可能有些水腫,轉成血分(組織改變)的病了。

中醫講風症的時候就表示危險了,因為表是缺氧現象嚴重;不只內出血,還有其他不好的東西,例如細菌,哪裡循環差、抵抗力差,細菌就會在那裡定居,細菌定居的地方就容易發炎,內臟會出血也是在這類的部位。因為供氧不足,細胞之間的連結程度就不好,因而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也會進而發生內出血。

 


依據王博士對中醫人體氣血運行理論的觀察與推理,設計出一套脈診儀,除了用來測量人體的氣血循環狀態之外,發現從脈象儀上的觀察也能用來解釋各種中醫概念。舉例來說

:是指因為小動脈末稍的開口大量打開,導致循環的不穩定性,在脈診上看起來就是能量的不穩定。(P141)

傷寒論、溫病學:傷寒中的邪氣是指濾過性病毒,導致感冒,溫病中的邪氣則是指細菌,導致流行性感冒。(P142)

外傷影響循環:所謂的風、寒,比較擔心因為外傷打壞穴道、經絡,導致佈兵、運兵的路線受損,甚至不能運作。長期治不好的病大多是外傷,外傷有很多種:小時候摔傷、脊椎骨歪掉等等,這一類問題最難治。唯一的辦法就是好好把循環理論弄清楚,無論病在哪裡都能治。(P143)

氣分病:是指經絡的能量不平衡。(P160)

血分病:是指經絡器官的組織已產生改變。(P162)

 

 


後記

王博士認為現代病的主要成因都是來自於『血液循環的惡化』,但是即使現代醫學發達、西醫的基礎學理卻進展緩慢,因為西方醫學從微觀去了解人體的器官組織結構、血液組成成分、血液循環方向、消化系統概觀等等,又認為器官與器官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切除闌尾、膽囊、扁桃腺、子宮在他們眼裡不成問題;如果改從以循環系統來解析人體的疾病成因,反而可以進一步中醫理論的價值,因為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已經將循環系統掌握得非常純熟,中醫相當擅長治療循環方面的疾病。

另外,在過敏與小兒過敏(P224)一節提到,他由脈象儀發現小孩脾胃血循環較少,本來就容易影響,因此可以仔細觀察其第三、第六、第九諧波來檢視孩子是不是容易過敏。因為第九諧波(三焦經)走腠理,常常有皮膚問題;假如第三諧波(脾胃經)不好,就會食物過敏;假如是腎經有問題,就可能氣喘。

過敏的實證可以控制,但是難根治。虛證的過敏就容易治,治好了也不容易復發,因為原本是因為循環不好反應鈍,對外界的刺激不反應,等刺激太大了才反應。只要把他的循環調理好,脾補起來,就會慢慢痊癒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