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人父母,有一天你回神,發現孩子的房間被玩具堆滿、他們的時間被各種有趣無趣的活動填滿,他們情緒每日起起伏伏、他們的腦袋填滿成人世界的資訊,你們的生活充滿壓力、充滿選擇、充滿分心,然後你真的需要喘口氣,卻一直無計可施... 我會真心推薦這本《簡單父母經》讓你練習『簡化』!
Payne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家庭諮詢治療師,這本書整理了許多來自華德福的教育原則,能帶給我們許多真切實用的簡化技巧。
這篇是我個人的重點筆記整理,不過建議有上述需求的人要直接看書,才能理解Payne推廣簡化生活的背景脈絡與重點概念。
我們所有人都曾經有過『對家庭的希望與夢想』,這個『對家庭的希望與夢想』總是出現在很甜蜜幸福的時刻,它或許曾出現在你/妳第一次下定決心與另一半攜手共度生活的時候,或許再一次出現在你/妳第一次發現肚子裡有一個小生命的時候,或許最後一次出現在你/妳剛生下孩子,心裡對未來的家庭生活充滿無限期待的時候~ ^^
然而,現代的忙碌生活與無形壓力真的很容易讓父母跟『對家庭的希望與夢想』脫節,我們的家庭生活正逐漸被『太多東西、太多選擇、太多資訊、太多快速』淹沒...
我們確實需要【簡化】來保護孩子童年期那緩慢而必要的【發現自己】的成長環境與過程。
Payne致力於教育父母簡化孩子的生活,原因很簡單:
一、當物質和精神的雜亂(壓力、選擇、分心)越少,孩子的注意力、覺知力就會越深入。
『東西太多』會令孩子用太少的時間、太少的深度去觀察與探索。Payne認為簡化並不只是將東西拿走,而是在生活中、注意力中、心中創造出足夠的空間。
生活中的慣性壓力可以累積成「傷害後遺傷害症(PTSD)」,無論是大人或小孩之患者會很神經質、緊張、超高警覺性,對任何新奇之事都很小心,甚至不信任新的關係。
生活中的選擇太多,更是會消蝕我們的動機與幸福感。
二、父母的積極介入越少,孩子就越能以自己的步調、發展出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本能與韌性,做真正的自己。
童年有它神祕的過程,有它自己的步調。當我們過度操控、要求孩子們快速跟上世界,我們將在無意識中剝奪了他們的幸福感與韌性,而這正是孩子們進入這複雜世界所需的東西。
在簡化的家庭環境,我們能對孩子有更多的信任;信任孩子,他們就會找到對他們最好的方式,以最合適的步調來探索他們的世界。換句話說,孩子能更有勇氣去挑戰他們的生命任務,並且能深度追尋他們的生命意義!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愛與嚮導應該能給孩子成長所需的寬容空間;而在孩子感覺安全受到保護、被他們所愛的人圍繞的時候,他會非比尋常的大躍進,有著精通與徹底明白的迷人時刻。
在這個時刻的他,展現給我們的是孩子他真正的自己;換句話說,當孩子們能在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下探索他們的世界,做真正的自己,就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候。
三、親密的關係建立在簡化與平靜之中。
所有家庭初次成形的時候,都帶有一個美好的、珍愛的景象。但是對多數的家庭而言,他們夢想中的家與現在真正的家之間的差距,真的非常的大。
多一點時間與空間,少一點速度與雜亂,對家庭而言絕對是有益的。當我們放入了注意力與覺知力去探索、當我們允許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快樂地做自己,這個家庭的親密關係就能建立起來。
愛,是家庭的基礎;在愛之上,我們有陪伴、我們有尊重、我們有包容、我們能夠相互支持、我們能夠照顧彼此。
總有一天,你就能發現自己的家庭樣貌與你渴望的那幅美好景象如此相似...
根據其長期諮詢與輔導父母們簡化家庭的經驗,Payne把簡化分為四個面向:環境、韻律、時間表、成人世界。
一、環境(P78)
環境中如果有太多東西就會變成太多選擇,選擇會分散童年早期成長方式的專注力。研究指出,我們可以藉著「改變孩子的環境與生活」來影響孩子體內的化學體質與驅策力(荷爾蒙與傾向),我們可以藉著「創造平靜」來撫慰與放鬆孩子行為方面的傾向(P48)。除此之外,簡化甚至可以建立起 Etheric forces (參見 Steiner 相關著作)。
孩子們本身的活動已經非常忙碌的了,他們需要無結構的時間,並且藉由玩耍和社交互動成為他自己。然而,淹沒孩子的第一波東西通常就是玩具、繪本... @@
的確,無論是親友贈送的、奶粉尿布贈送的、課程活動留下的、爸媽失心瘋的、... 現在多數的孩子都有比他們實際所需多更多的玩具與繪本 XD
孩子看得到、拿得到的玩具應該大量減少減;少了玩具與雜亂的數量、複雜,就能增加孩子的注意力與深入玩耍的能力。
步驟一:本書中第92-97頁,Payne有一個玩具篩選原則可以供大家參考。要強調的是,他不是要我們丟掉『所有的玩具』,哪些玩具類型該留下來,這是每個家庭可以去思考探索的。
步驟二:留下來的玩具,一部分放在籃子裡或櫃子裡(限制眼見的雜亂),另一部分放在儲藏室、可以輪替。
步驟三:整理完的玩具,一次可以拿出多少東西來玩呢?他的建議是:你的小孩五分鐘可以收起多少玩具,就以此作為指標原則。
至於圖書繪本(篩選原則在第111-114頁)、衣服(第115頁)、香味與光線(第116-118頁),一樣也是需要簡化的。
除了上述玩具繪本,Payne也建議我們思考:玩耍對孩子而言,能為他們提供些什麼?發展出什麼?甚至養成什麼?
第100-110頁,他提到:各種嘗試、觸覺、假裝與想像遊戲、體驗、勤奮與目的、大自然、社交互動、運動、藝術與音樂,也會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面向。但是同樣的,不是越多越好,我們還是要思考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例如想像力的陶冶、創造性的表達、生活壓力的釋放、人際相處的練習)。
事實上(P100),孩子最需要的是沒有結構的時間。父母在簡化的過程中,也要記得簡化父母的責任。『你不需要去刺激、充實他們的玩耍;你也不需要去控制它,有時候最有幫助的就是不要干涉,只要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有空」就好。』一旦孩子的玩耍無所限制,他們自己可以選擇可以決定,他們就有機會逐漸「自我發現」。
二、韻律(P122)
白天黑夜的輪替、春夏秋冬的規律循環、爸媽離開去工作然後就回來等等,這些大自然與環境中的韻律,是一個孩子最初開始嘗試了解世界運作的重要途徑。韻律的結構有規律性、可預期性、固定的脈動,這會為孩子帶來安全感,並且(因為知道他們擁有會再回來的承諾)讓他們更有力量去探險。不只孩子,生活韻律也會給所有家庭成員一貫性的感覺,最好的韻律會製造出一種全家聯繫感。
雖然現在社會生活中確實充滿著變動,但誠如Payne所說『做父母要奮鬥的重點乃在於─我們對孩子的希望要勝過畏首畏尾!』認真用心為家庭建立起每日、每週、每月、每季的韻律,這些韻律與儀式將讓孩子對生活擁有『可預期性』,進而有助於孩子情緒的穩定。
這邊概略歸納Payne的說明,韻律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節慶活動:能讓孩子感受到季節變化、節慶時節的活動,例如春節過年、清明春雨、夏至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耶誕,讓孩子有機會去切身體驗。
生活作息:包括生活的作息規律、動態與靜態的活動。
(1) 孩子的童年期會受益於這種可信賴、有規律的作息韻律,特別是前三年;每日的用餐與洗澡作息、固定的玩耍與就寢模式會讓孩子們感到滿滿的安全感。
另外,如果孩子的安全感特別低落的話,就為他們創造一個隔日行程的『圖畫意象』讓他們『看到』吧!由於孩子是圖畫性地過日子,而這種圖像式的『預先通知』會幫助孩子增加安全感與輕鬆安心感唷!(P128)
(2) 靜態與動態活動的安排也要注意;適當的暫停間隔期可以讓孩子的腦維持均衡、更能有效處理資訊。(P135)
暫停間隔期就是在這個活動之間的空間、沒什麼事情發生的時期,在這段期間中,親子關係得以建立,親子關係之間的信任感更穩定、親密感更濃厚。(P137)
(3) 一天中兩三個減壓閥會幫助孩子在就寢時更容易入睡。有時候,睡眠問題來自於焦慮與信任的問題,孩子其實是需要有一種更大的連繫感,才能「放下」而入睡。(P153)
所謂的減壓閥,是指在孩子一日生活中所建入的韻律,藉此提供孩子安全感與連繫感。
嬰兒或學步期孩子的「小睡」就是內建的減壓閥;對八九歲的孩子來說,一日之中「平靜的一小時」就能讓他們穩定,無論是純粹的休息、安靜的獨處都是很好的習慣。
「放學後點心」也是很好的減壓閥,作為銜接學校與家中活動的橋樑。
「晚餐前靜默十秒鐘」則是能讓大家都能專注在當下這一刻,在這一刻,也許甚至是你整天下來第一次覺知到自己的呼吸,就「在」當下。
或者,點起一根蠟燭,讓金色的光圈創造一個魔法世界,安撫孩子的心靈。
(4) 睡眠是最終極的韻律。(P158)Payne認為就寢是家中不可破壞的韻律,最多只能有二十分鐘的變動(提早或晚睡十分鐘)。(這很難,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另外他也提到,孩子在午夜前的睡眠比午夜後的睡眠有價值得多,因為內在韻律的設定總是發生在前半夜...。
就現代科學來說,曾有研究顯示:缺乏一小時的睡眠就可能導致孩子智慧與行為上的差異。就靈性科學來說,對一種堅強的『我是』感而言,睡眠是個必需的韻律。因為一旦沒有睡眠,我們就會被動、沒有力量或韌性來追求新東西或改變。
行為習慣:任何年紀的孩子都能透過固定的行為與習慣來建立其規律性。
(1) 生活規矩與習慣。
兩到六歲之間能最自然而然建立韻律的時期,因為他們本來就有非常強的生理時鐘。
要令任何活動更有韻律,用一些音樂旋律來連結過程會很有幫助,特別是對五歲以下的小孩。起床、刷牙、換衣服、穿鞋子、飯前洗手等過程中都可以用唱的、誦唸的方式來提醒孩子其步驟。
七歲以上的孩子,首次建立韻律的過程也許會花長一點的時間,但是一慣性的生活、良好的生活常規仍是有益的。例如帶著孩子放學回家先掛好外套與書包、再洗手等習慣與規律。
對大孩子而言,建立新的規矩與習慣需要先和他們討論清楚要做的改變、共同商量最好的做法;特別是快要青春期的孩子,說清楚『他們會得到什麼好處』,就算主要利益是你會少嘮叨他們也要說清楚。
(2) 生活禮節。
例如有事拜託之前說聲『請』、當我回應請求之後說聲『謝謝』、最後我再回應『不客氣』等最簡單而純粹的方式,這些生活禮節能建立家中一種基本的節拍,令人擁有安全感與聯繫感。
(3) 飲食口味。
如果孩子真的很需要規律與安全感,飲食調整會是個更顯著的簡化項目。例如,家庭的晚餐可以設計得更有規律與系統。
除此之外,父母要謹記以『食物是用來滋養孩子,而不是用來娛樂或興奮的!』為原則,除了放慢進食速度、減少食物選擇的數目,簡化口味、原料,遠離高度處理與甜化的食物。
(4) 床邊故事。
我很喜歡Payne說的一句話,『童話故事中有一切:真理、美、善、掙扎、第二次機會、錯誤、衝突、承諾、魔法,適用一生的基本課程。』(P159)
孩子需要滋養自己,故事可以幫助這一點。有力的、像康復的創傷膏,故事能給孩子他們需要的力量和影像來了解他們的世界。
三、時間表(P164)
不管動機是什麼(想讓孩子發現他真正有熱情的事、想讓孩子確實接觸過各種潛在可能、想避免小孩無聊、想讓孩子活潑投入對各種興趣的追求),現代父母真的很容易『過度安排孩子們的時間表』!就像過多的玩具會壓抑創造力,太多的排班活動也可能會限制了孩子指導自己、打發時間、追尋自己的道路的能力。
而坦白來說,父母的動機與孩子的動機真的很容易糾葛不清(我們不知道父母是為了強調享樂或是成就?滿足或是競爭?孩子是為了純粹的喜愛或是夾雜著想討好父母的慾望?),Payne認為孩子愛做不代表孩子就不會因為太小、做太多而有壓力。(P166)就像種植作物不能用過多的肥料,適時輪耕、休耕對土地的均衡與肥沃更為重要的!身為父母,我們需要練習試著注意孩子何時正在完全投入於玩耍,這是我們可以給它的空間,禮遇它,不要試著去「控制」它。記得:信任勝過控制。(P169)
除此之外,太多活動甚至會造成一種對外來刺激的依賴,養成一種「不得不做」與「要立即滿足」的文化。這種文化會養成「上癮的行為」。所謂的上癮就是:一種不斷增長、不得不做的傾向,為了逃避痛苦與無聊,以外來的刺激來替代內在的成長。(P180)
覺醒是父母的第一大步,讓孩子自由運用時間去發現它的驚喜,驚喜才能讓孩子的成長「生根」。重點不是你如何用時間,而是你是否有自己的時間來用。讓時間更為均衡,能讓孩子的時間表成為更能長期承受的時間表。如此就有時間讓他們建立內在的資源─能量、最愛、興趣、韌性─也有時間來花費資源。
另外,均衡意味著是動態活動與靜態活動的拿捏。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在星期五過得很嗨,週末就要記得預留時間來平靜一下;如果一個禮拜有三個活動日,就要用三個平靜日來均衡;如果星期六全家去爬山,星期日就是待在家裡的不開車日。
許多教養專家也開始提到:『無聊』通常能啟動創造力!因為只要孩子有機會自己找點事情做,孩子就會開始建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
『輕鬆』的時間表還能讓孩子可以預見下一件事情即將發生。這種預期感的養成,不僅能讓孩子更快樂,它也會建立身分感,並且讓孩子有想像空間。除此之外,預期感能讓孩子有力量去「等待」,而等待(而不是予取予求就能得到)則會加強孩子的意志力。
擁抱『平凡』一天的美麗,對簡化孩子的時間表非常有幫助。我們不需要逼著孩子在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成為特例典範;孩子所從事的活動或興趣,讓孩子愛那個活動的本質,而不是愛那個活動附帶的名聲、榮耀、獎學金等等。平凡帶來祝福,平凡才能帶來真正的才華。也許如此,讓孩子真正活在當下,才能讓他們用感恩每一刻、感恩每一個平凡日的樸實快樂心,走過這一生。
針對組織化運動(P183-191)Payne建議我們不應該將成人的奮鬥、競賽感、狂熱性、消費性轉到孩子的生活裡,我們可以多多給予孩子的是自由玩耍的機會。自由玩耍的活動中有混亂性,蘊含許多的改變與可能性,會建立一種內心的柔軟性。如此一來,童年期隨意玩耍的體能活動,會在孩子進入組織化運動時帶來更多的助益。
四、濾掉成人世界(P194)
從成人世界而來的壓力、父母對孩子的焦慮,不管是實際的事件、還是講話的聲調都會對孩子產生一種緊張情緒。雖然擔心是身為父母會有的情形之一,但是不是當父母就都是擔心。
Payne的建議很簡單:對電視機說不(P197-203),避免媒體飽和氾濫到孩子的童年(P204-207),避免用父母的情緒餵養孩子、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P210-216),為成人話題設立界限(P219-221)。
參與孩子的成長,只需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基地,退一步,講少一點(你講得越少、他才會聽得越多)。Payne有一個說話原則,『是真的嗎?夠仁慈嗎?必須要講嗎?』(P224-226)我覺得不只對孩子、對周遭人都適用。
『你愛你所在的時代嗎?』(P221-223)
我很同意Payne的一個觀念:孩子需要知道他們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中有一席之地,有個充滿承諾的未來。孩子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準備面對世界性的問題:他們利用充沛的互動力與他們身邊的感官環境互動,他們經由玩耍積聚他們所需的心力柔軟性以便將來改變世界。
因為在我們的言語之中,孩子主要聽到的是你的情緒之流;因為孩子了解的不是細節、不是語言,而是行為。當我們對孩子少講一些他們也許不懂或完全無力改變的事時,我們就投射了一種樂觀主義給孩子:這個世界是一個人們奮力追求公正的世界,那會為孩子帶來信心感與能力感。這些事的細節他們也許不懂,但是我們的實際行為(行動、投票)卻能決定他們的看法。
我懂有時候,我們會忍不住讓孩子提早接觸世界。不過我更喜歡Payne一個觀念,『如果我們的動機不是焦慮,而是慈悲─是想要保護地球的欲望─則我們的行動就會更一貫而持久!』(P31)
針對家庭職務,Payne建議父母要共同工作。要做到在孩子眼中,生活裡有一些事情是「非得要爸爸做」不可。而作為媽媽,要學習支持爸爸所參與的家務工作。
最後,他建議不要對小於九歲的孩子談太多他們的感受。(P229-232)
雖然孩子們有情感,但是他們不一定能覺知到。因為在十歲之前,孩子們的情緒、意識或言語文字都還太稚嫩,無法承受我們對他們的情緒監控、懸浮的要求。
雖然情緒智慧(EQ)很重要,但是它是隨著緩慢的個人角色的浮現和漸漸累積的生活經驗而培養出來的。當我們要去擠出孩子還沒有的覺知力,我們就將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聲音轉移到他們身上了。孩子十歲以前主要是從模仿中學習,監控孩子的情緒、管理孩子的情緒,倒不如自己以身作則,管理好我們自己的情緒給他們看!
從過度參與中退一步的方法之一,就是允許孩子在他們的情緒上有更多的空間與私密性。越少將你的情緒加在他們身上,就越能讓孩子培養自己的情緒,也覺知道他們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很小時,不要用刺探的問題去量測他們的情緒溫度,我們可以「有空」並願意去聆聽。讓他們來帶我們去看他們想表達什麼、要表達多少。信任我們的本能會告訴我們,他們的情緒是在什麼時候比他們能講得出來的、或他們願意講的多得多。父母一貫性地願意聆聽,就提供了他們所需的幫助與信任。讓他們開始認得出這些情緒,知道這是他們的一部份、是他們慢慢地(自在與寬容地)變成自我之中的一部份。
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們活在「做」的世界。他們偶爾會需要一點幫助,不過重點仍是讓他們投入這世界中,用身體的方式將感受調整好。
後記
華德福教育,與其他教育系統最大的不同在於其重視靈性。
什麼是靈性呢?Payne說亞里士多德用telos來描述;對一顆橡樹種子來說,變成一棵橡樹就是他的本性、天命。
除了基因遺傳、除了父母教育、除了外在環境,孩子生來就帶著他們自己的本性、天命、命運。當孩子帶著深深的命運來到我們身邊,這命運需要被聽到、被禮遇。
如果我們太過近視,只看到孩子的傾向、癥狀、標籤,我們就看不到孩子的本性,也看不到究竟是什麼影響了他們、使他們無法完成自己的天命。一旦我們失去廣大的眼界,我們看不到孩子本能意圖所在,看不到這個孩子在世上的深層意義。(P52-53)
多一點寬容,讓孩子發展成為他們本來要成為的那個人。多一點簡化,讓孩子有空間與時間去探索與發展出他自己。
孩子們,會因此少一點【靈魂發燒(P58-76)】,也為家庭存更多的【親子關係信用款(P137-142)】。祝福各位爸爸媽媽,這很簡單、也不簡單,我們一起加油!
留言列表